> 资讯 > 观点 > 正文

朱荣远:何谓“城市设计基本功”?

从事规划设计这些年间,不断有人询问我关于城市设计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中国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该做些什么?(当然也还包括“不应该做些什么”?)用什么资源和方法去促进城市设计的实现?

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来自于我多年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工作实践,以及与同事、同行的交流。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追求词典式的全面与正确。“城市设计”远非一个静态的图景、文本图册或名词条,它是动态的,随着外部条件而变迁发展,我们需要在变化中去回答前述问题,中国的城市设计尤其如此。

在变化之中理解事物的难处在于如何处理纷繁与更迭的信息?如何判断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结构基石,哪些又是无足轻重的烟幕弹?——由此,便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功”?

我认为,一个人面对海量的知识时必须要做一些选择,特别是当我们在从事某个专业的时候。在流变与幻化中去识别基础与恒定时,我们也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学习方法,我归纳为“学习-积累-取舍-释放”:

-学习

认识设计工作和工作的对象-人、社会及其空间

-取舍

集中精力和修炼设计工作的经验、标准和价值立场

-积累

拥有永续的、不断新增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眼界

-释放

在拥有“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工作

以下,则是我运用上述方法,来讨论中国城市设计中,我认为相对重要的一些问题。

01

如何认识和理解

中国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本来很成熟的东西,常被人搞得很简单或很复杂、庸俗或者神秘莫测。各种目的演绎,使得城市设计这个工具成为一头"替罪羊"和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

城市设计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很多学术著作、教科书和互联网等途径获得相当完备而多样的解释,那些解释探讨了空间形态、综合环境、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乃至生理心理、行政管理、甚至社会政治的影响等等,给从事城市设计的人们建立了复杂的参照系。但是我们更需要还是要在不同工作的层次当中去体会城市设计真正发挥作用的支点,发挥作用后能得到的实际效果是什么。

“洗面筋”

_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对于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无法面面俱到,深入是方法,浅出是结果,有点像‘洗面筋’,把一个面团的淀粉洗掉,留下面筋,得到类似城市中的组织结构,这是城市设计在宏规层面可以发挥的作用。

深圳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在同等公共资源

投入的标准下协作的一个“大城市”群 / 张若冰 绘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把城市设计当成一个研究空间形态、研究人及其社会活动研究法定规划需要法定内容的重要手段。深圳1986版经济特区总规、2007版的城市总规都是采用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总体结构、重要地区、片区组团与城市景观布局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成为法定规划的内容。

在参与2007年深圳总规时,我们在城市设计专项研究中用设计人的行为方式、设计资源和特征的方式去解析深圳,得到的结论是:深圳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若干个大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建议未来的深圳应该是在同等公共资源投入的标准下,以若干大城市的模式去建构本地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效服务的、共同协作的一个大城市群。这个结论提醒总规编制时应该对“主副中心”城市中心结构的思路进行检讨,结构体系内涵的变化将改变公共资源投入方式、城市交通组织方式、土地利用、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布局方式,在宏观层面体现公平和效率。

在不同时期建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 张若冰 绘

规划师?建筑师?

_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在详细规划阶段或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是为了形成一个稳定、包容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建设秩序,建筑是丰富这个结构的个性和活跃的元素,城市设计既要面对城市具有不确定需求的“弹簧”,也要有与建筑个性的“傲骨”并存、协商博弈的特性。

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交互的中间组织环节,确定单体建筑设计的强制或引导的条件,充实城市管理的依据。有人问,现在建筑师已经熟练地涉猎于城市设计领域,他们对使用空间的把控更加精细,城市规划师拿什么跟人家比?

这样的想法似乎理所当然,因为建筑师擅长以美学、行为学、类型学等理念进行单体建筑设计,这是他们的长足,可以说建筑师是从内向外,从小到大的设计过程。也许大家会觉得规划师“输”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自信和技艺失语,这既有规划师自身能力的修养问题,也有一个文明社会专业分工的边界话题。但不要忘了,规划师是从大到小,从外向内的规划设计过程,与建筑师相向而行,规划师具有的视野,能够以相对宏观的思维方式,从自然地理、城市系统、人文历史文脉、经济产业、行政组织等视角切入,处理复杂的关系后,研究得出的城市空间秩序关系,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这些又是建筑师的短板了。规划师与建筑师的最好关系是相互尊重、发挥各自所长,精诚合作。

2010年,与崔恺院士合作参与北京奥运文化中心的城市设计,我们以设计系统的方式和建筑师设计建筑单体与群体的方式共同去讨论,效果很好。我们的设计方法是从宏观到微观,建筑师反过来是从微观往宏观走,所以我们在专业交界的地方来回讨论。我们的中标方案是一个由台院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的“中国文化的空间托盘”,形成一种既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秩序,限定建筑的位置,同时也包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个性化建筑设计,我们联合体提供的方案具有“弹簧”和“傲骨”并存的特性。——这也是关于规划师与建筑师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比喻。

北京奥运文化中心:中国文化托盘

让城市有做梦的机会

_各个层次的城市设计都要反对套路

在泉州的世遗的小巷子里思考续写后世遗的事情,总体城市设计触碰的可能是对城市战略的深度思考的话题。

城市设计中有一些理性或浪漫的那些东西,也许都是非具象的。但城市设计在中国陷入一个歧途:总是喜欢把它变成一个效果图去迎合某种需要。有些领导也特别喜欢这个似乎能把期货即刻变现的手段,到今天为止类似情况依旧。我们不要把城市设计当成一个“替罪羊”或者一个什么都往里装的“筐”,不要把它变成一个万金油似的效果图表达方式,要由表及里,由内向外一致的科学和职业的精神。

城市设计本不应该只有套路,而应该显现见招拆招的设计应对策略,“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城市设计跨界,亦无时无处不在,在泉州的世遗的小巷子里思考续写后世遗的事情,总体城市设计触碰的可能是对城市战略的深度思考的话题。最近这几年我们频频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在触碰城市战略的话题,无论青岛高新区、合肥北部地区,还是环泉州湾的城市设计,都是我们以城市设计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在时空上扩展城市设计内涵,研究和优化城市的空间、产业和社会结构的路径。

法定规划因为各种法规、标准和编制办法的原因具有八股的味道,城市设计也八股化吗?前几年部里在推城市设计的时候,我们坚决呼吁:千万不要把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弄得跟控规一样,应该让城市设计这项非法定化的工作的内容具有更多的非规定性,让城市还有一些做别梦的机会或者更多想象未来的机会。

泉州湾城市设计中的战略思考

02

用什么态度去

进行「城市设计」?

当我们关注人行为的时候,城市设计就会有具体人作为对象,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对人与人、人群的社会态度。我们需要关注:对人和人群生活工作而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相应的制度是不是具有包容性,是不是关注了平权的公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城市就是设计社会。

图片《民国老课本》第一课

进行城市设计工作时需要持有三种基本态度:

_首先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为空间的态度

2003年深圳开始研究划基本生态线,2005年正式作为法规颁布,深圳生态线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城市设计的内容,为制约人无尽的欲望行为的制度设计,对人开发建设欲望的行为和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这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空间价值的认知态度,也就是城市文明的一种状态。

_其次对不同人群的社会态度

当我们关注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设计就会有具体对象,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对人与人、人群的社会态度。我们需要关注:对人和人群生活工作而设计的自然空间的利用时是否具有管控的刚性,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相应的制度是不是具有包容性,是不是关注了平权的公平性。城市设计是通过对物质场所的设计来体现社会价值的,以使空间具有包容平等和公共交互的特点,人是社会动物,社会还有阶层,人群还有差异,只有当在公共空间场所交流、交互的时消弭这个差异,我们的社会文明才会有进步。

_再就是城市设计还要集合现有人类文明的成就

这是我们对空间场所和城市社会场景内涵的文化态度。我们不只是在传承、光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有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学习全人类先进的城市文化和文明,包含更广泛的交流、行为、活力、生产、生活、科技、进步……既要集成现有人类,丰富和锚固城市设计面向未来的价值体系;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改良,营造人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设计,设计城市就是设计社会。 

03

「城市设计」,设计什么?

设计城市物质空间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活动和文明的标准和品质。

城市设计设计什么?

设计的对象包含空间形态、场所、生活方式、公共空间系统、建筑组合、社会资源组合机制、支持系统……从硬件到软件涉及面非常宽。调动人的主观意识、组织社会资源形成共识是城市设计一项重要的价值观。解析社会进步的前瞻性与实际需求的现实性,引导人们在未来的价值取向上达成尽可能多的“共识”,并基于共识的价值观去设计或优化空间场所及其组合关系。

设计物质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城市和与过去不同的特征,同时又能够让这个地方未来的社会活动和文明标准得以改变。设计给在这里活动的人提供了什么样的出行规律、生活方式,市民能体验到什么变化?这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因为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每个局部地方的人群需求都不一样。城市设计关注时间和空间,时间是人的生命价值,空间就是承载生命和体现生命价值的场所。

04

「城市设计」要有哪些“基本功?

基本功之一

_社会责任与价值观

城市设计的价值影响就像圆规画圈一样,价值影响覆盖的区域就是我们设计意图改变的场域,圆大圆小跟半径有关系,但设计的价值的原点选在哪里才是关键。

有人说:“一场社会的变革、首先是自我的变革、每个人首先完成自我的蜕变、才会迎来社会的新生、因为社会就是无数人行为的集合。”

城市设计(规划)是面向未来的职业,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未来生活状态的工作,规划师要用大量的时间思考、学习、观察、体验,才可能真正培养出捕捉社会演变信息的敏感度,才可能不断累积和扩展自己判断问题和真相的参照系,在纵横多维的价值体系中,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策项下空间和时间的差异,进行判断和识别——中立而不带偏见,这需要平时的不懈修炼才能完成的事情。

基本功之二

_理论与技术手段

心态乐观,扶正祛邪,

视觉愉悦,文辞有效。

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是从事城市设计工作的基础原理。但需要注重经典理论与设计实践的交互和灵活运用。不要用“是”与“不是”做城市设计,要用多分法:是和不是之间的宽度越宽,城市设计包容和理解现实的能力越接地气,对未来可能的想象空间也越大,可信度越靠谱。

城市设计忌套路“招式”,如果有,应该是解决问题合理的“招”对应的“式”,少匠气的“招”与“式”;需要关注的是城市设计的“无形”的价值和“过程”的重要性;城市设计的内涵、方法、工具都在变,要不断学习运用新的方法、新的工具的能力去践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和新价值。

所谓的“政治正确”,是指秉持技术中立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空间化的方式来解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承诺,以设计兑现落到实处。

所谓的“技术路线”,设计是以空间方案进行多方价值沟通和传递,需要用缜密的思考和逻辑叙事,了解叙事述说的对象人或人群,权衡全局与局部的关键问题,并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叙事结构体系下的内容,让各种细节在逻辑体系中呈现有效的价值。

所谓的“经验与创新”,在意料之中的经验集成当中去学习、借鉴和取舍,因地因时制宜,结合具体需求,遵循“什么目标”生成“什么标准”、发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设计对策”的工作方法。设计创造意外之外的结果,让理想不太离谱。

基本功之三

_学习与积累

尽可能的多学一点东西,目的是既培养你的眼界和知识储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你独立思考和见解时势的能力。

我们在大学时期学习规划设计专业,归束了专业的主方向,在工作中专业为主干再次扩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积累。城市设计(规划)属于未来学范畴,需要规划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涉猎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知识,培养规划师的科学思维和对远方诗意灵动的想象力,让自己可以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有所长进。检讨当下,学会重新解释或定义各种习以为常的名词,其实是一种有益的思想方法,“重新”+动词是一种主动的思想和设计创新的行为。

在纷杂的理论(理论体系)和各自表述的学术观点中,不简单地随波逐流,学会取舍,从中吸取有效营养。如何取舍一定是和时代发展的脉络和时势相关,但并不是简单地用新的观念完全地把旧的替换掉,有一些旧的东西其价值是永恒的和普世的,需要一脉相承,设计创新不是粗暴的革命和简单的否定。

不愿意放弃的人就不可能取得更多的东西,不愿意与时俱进就只能是千帆过旁侧的沉舟。多做多学一些份外的事,一定会获得更多的份内的发展机会和设计思路。

基本功之四

_美学与社会心理

向艺术家学习,扩展眼界、修心、识别和设计呈现能力。

学会识别和创造“视觉美”,这是一种对人自我和他人心情的设计过程。设计成果的美感是方案传递价值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形式,很有必要在学习和借鉴中将我们的识别和拥有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社会不同人群生活、工作的状态进行多方位的认识和体验过程,是城市设计场所内涵和确定标准的关键前提。艺术家思想和表现的力量是尖锐的和强刺激的,而城市设计的力量常常是钝形的和平衡的。向艺术家学习,扩展眼界、修心、识别和设计呈现能力。了解艺术家可知晓他们的思想、价值立场和行为,艺术家从事的是让价值观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社会的文化行为。

当然学习美学也不局限于艺术家范畴。

基本功之五

_“新”与“前瞻”

当今社会观念迭代太快,各种概念犹如快闪,像平静的水面承接从天而降的石头;如果将石头比喻为新概念,每个扩散的涟漪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中心,相互冲突、交织、融合、消失……

人们对新怎么理解?前瞻,瞻什么?怎么理解?似乎是直觉和敏感性的问题。

“新”是相对的,无知陌生的领域都是“新”。设计创新是一个渐进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沟通、融汇、桥接新领域、新视角、新技术、新人才、新思想、新市场、新坐标、新境界的内涵,产生物理化学反应。

“现场有神灵!” “新”来自项目的现场、来自亲自的体验,设计创新需要出发原点和分寸。

眼见即心见,前瞻未必新——号得准(体验与认识)、站得高(标准与目标)、想得远(适用与持续)、立得稳(责任与信心)、落得实(有效与可行),城市设计不能成为只充满形容词的美文,也不能是华丽无为的思想博彩。

面对新观念、新标准、新认识、新技术、新设计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要保持清醒,既要顺势且因地制宜,理性运用,同时要坚持和及时修正、优化自己设计未来的态度。

基本功之六

_场所与尺度

设计场所关联的各种尺度内涵,引导(决定)社会活动的氛围和标准。

场所是构建城市生活特点和呈现城市生活文明品质的物质空间载体。它用形态、内涵去承载活动,反映文明的标准。

场所的品质与尺度是相关联的,带着多维的尺度观(标准、规则、技法、原则)去设计的场所方案才可能解释设计的场所特点和精神氛围。

设计场所的前提就是运用恰当的尺度观去开展设计。尺度观包含很多层面,例如:

二维与三维的空间尺度。这是认识、判断和设计那些被设计对象或资源价值的基本立场,多维的观察和设计结果才能产生贴近社会实际需求的结果。这可能是城市设计最基本的、最技术和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时间尺度。城市的功能场所在不同时间段因为使用者的不同会呈现不一样的特质。设计城市需要关注城市理性的生长时间,人为拔苗助长将有悖于城市生长规律。

物质场所的尺度观。场所的尺度大小引导(决定)社会活动的氛围和标准。这是在技术层面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社会尺度。是一个文化价值观,也是一个政治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和城市法规(律),还是特别的资源观,或开放、或保守,或包容、或歧视,社会尺度非常重要,但也是城市设计拿捏最不易的内容。

基本功之七

_合作与组织

我希望看到的是城市设计在为市民设计一种有共识、有新意的生活、工作方式,在设计各种社会资源最优的组合方式和协作机制,而不只是追求城市或建筑簇群空间的纯美学的设计技巧快感。

由于城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发展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这决定了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人们,涉及的社会领域和资源是最广泛的。从工具属性来说,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组合社会资源的粘接剂,也可以说是缝合社会资源的针与线,设计机制不比设计空间更容易,但却非常重要。跨界沟通,设计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途径、发挥资源利用的时效,创新机制去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以伴随式城市设计提供针对城市动态发展的修正和完善的服务。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关系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学内涵,相互学习和相互批评。

城市设计要从“自以为是”演进到“大家以为是”,最终让大家形成共识、形成合力。

基本功之八

_伴随设计、批评与自我批评

城市设计一定是动态的、持续修正的!静态的文本和导则无法面对需要丰富空间语言和有不断进步需求的城市。

非静态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不一样。城市建成的周期相对较长,静态的城市设计文本可以解决一些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但守株待兔是不可能灵活应对变化中的城市设计引导性管理服务,对于城市的建设秩序而言,理性的设计导则大多数都面临着失效的尴尬。我理解的城市设计一定是动态的、持续修正的!需要及时在技术层面应变,静态的文本和导则无法面对需要丰富空间语言和有不断进步需求的城市。在松山湖和深圳湾区的城市设计经验告诉我们长期的跟踪服务才有利于趋近预期的城市设计目标。

批评与自我批评,即检讨设计师自己与时代社会的时差,检讨社会迭代进步的速度与城市设计(规划)应该不断修正的关系。我们要认清:即便井口变大了,依然还在井底。

后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进则退,这是我今天讲的学习、积累、取舍和释放的全部意义。放在今天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城市设计面对的所谓百年之大变局,我们该实事求是地干点什么?

从前面一些涉及“基本功”内容可以看出,要对城市和社会负责,我们需要主动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和发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由此产生的新需求。“基本功”是复合的,是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本领,“基本功”既是一个社会观念的认识问题,也是一个设计技术的修养话题,须在继续学习和不断实践中求甚解,更上一层楼。如果说匠人气是我们初出道的基本状态,那么就需要尝试持续升华知识和设计技艺,独立思考,超越八股的定式,拥有更多变招去设计人们的未来。

最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编辑:shiruyu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