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崔愷:走向文化自信的当代建筑

时隔20年,我们谈文化自信,不再是将其当成一句口号,也不只是固守在原来的宫廷文化的基础,而是在以大量成功的实践和作品为实证的一条道路上,建立起特别丰富和多元的地域文化。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虽然大家都在走自己的路,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路径进行探讨,但文化自信的心是相通的,很多的价值观和理念非常地一致,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一种文化自信,绝对没有影响我们的创作品质及创新的步伐。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从20世纪我们国家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开始,到1949年后新中国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期的建筑创作一直具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前辈们在传统建筑文化的语境上不断耕耘,努力适应不断现代化的社会需求,并保持传统风格形式的传承,这些都值得我们晚辈尊敬。但是20年前,也就是“世纪之交”,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中,也专门讲到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问题,这不禁让大家有一点焦虑,因为在当时重大的国家文化建筑国际竞标当中,中国团队纷纷落选,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很大。

我记得当年参加国家大剧院的竞赛后,在历史博物馆错过了一个公开展览,参加竞赛的方案有四十多个,能感受到国外知名建筑师和中国设计团队在建筑表达上的明显差距。从那以后,许多国家或省市级的重点项目竞赛大多都是国际著名建筑师赢得了设计权,这让很多建筑前辈感到焦虑。他们认为中国的建筑话语权应该在中国建筑师手里,中国建筑的文化创新和传承理应由中国建筑师为主导!如今回头来看,我们也觉得老前辈们的焦虑是有道理的。

我们青年一代做设计时,有时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国际事务所合作学习,应该承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少国外建筑师在设计我们国家的很多重大项目时,非常尊重中国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解读都有一些独到之处,这给我们许多启发。我认为那个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但是中国建筑文化这条道路还需中国建筑师自己走,我们不能因为国外建筑师做了一些重点项目就自暴自弃,也不应把方案创意都交给国外建筑师,只等着合作。

事实上,近20多年来,中国建筑师也在不断地成长,并且取得了很大进步。一大批国内建筑师,以及从海外归来的建筑师,形成了众多学术和实践的阵营,在全国各地进行创作,有的是设计国家级项目,有的是在地区甚至乡村的场域中做设计,也有许多学者在做研究、评论等方面,形成了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风气。近几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青年建筑师及个人事务所,我们虽然都不太熟悉,但从他们的作品也能看到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他们不仅频频获奖,引起业界的关注,还达到了国际水平,这让我们十分自豪。

所以我认为,时隔20年,我们谈文化自信,不再是将其当成一句口号,也不只是固守在原来的宫廷文化的基础,而是在以大量成功的实践和作品为实证的一条道路上,建立起特别丰富和多元的地域文化。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虽然大家都在走自己的路,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路径进行探讨,但文化自信的心是相通的,很多的价值观和理念非常地一致,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一种文化自信,绝对没有影响我们的创作品质及创新的步伐。



编辑:李姚姚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