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校园 > 正文

2020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

韶华有年

  韶华须臾,精神有年。在如日之升的年华,青春少年当以蓬勃迸发的朝气与初生牛犊的勇气观照世间、改变万象,不恋来路,不悔归程,无谓恐惧,无问东西。以澄澈的韶华之眼、少年之气,御风而动,心游万物。

  “艺动南林·2020”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展于2020年5月29日正式开启。

景观艺术设计系

  绿色之境 浴火重生   

  指导教师:刘力维

  ——澳大利亚灾后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以Lanyon Landscape Conservation为例

  作者:陈树锋(景观再造部分)、林翠泽(生态修复部分)

  澳大利亚诗人麦凯勒形容,澳洲是“干旱的土地,又是水淹的平原”。熊熊燃烧了半年多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在连续不断的强降雨中基本结束,对此我们进行了思考,对堪培拉一处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景观再造部分主要以“社会需求”与“观念更新”为主题,在修复的同时进行灾后景观氛围的营造,结合“装置设计”与“隔离带”打造一处“浴火重生”特色公园,对增强人们火灾防范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之 间               

  指导教师:刘力维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设计

  作者:丁聪

  一条小巷,承载着几代人的过往,青果巷,一种只属于老常州人的情怀!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够体现传统的居住风貌,更是反映一座城市特色的载体。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再设计,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平衡,对传统建筑空间进行升级,与周边区域进行互动和互补,协调建筑、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现街区活力。将原有的景观空间有效连续的协同整合,在新旧融合中进化为一个焕发新生命的历史街区,展现其完整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不仅是对景观空间的联合重塑,更是延续一座城市的记忆。

举目皆回忆,巷短故事长……

  忆乡音             

  指导教师:傅伟伦

  ——晋江沪厝垵非遗文化景观设计

  作者:丁凡倬

  本次设计结合时代特点,对非遗进行创造性发展和转化,注重将闽南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将古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物质载体。如将非遗文化高甲戏转化为高甲戏主题街区,利用新技术将其重新演绎,将其无形的技艺、建筑、传统生活活动和有形的载体、建筑、实物以及相应的文化空间等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与转化,让非遗更有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冲出水泥            

  指导教师:姚乐嘉

  ——再生采石场的游击战

  作者:张艺巾

  chekka和koura镇已经成为黎巴嫩公共政策和不良计划的致命后果和明确例子。采石场干预项目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减少其扩散和影响。本设计基于社会公平、环境正义以及经济可持续性,提出修复路径和方法,并创造新的环境景观。

  俄罗斯奥伊亚康乡村社区旅游景观设计

  指导教师:姚乐嘉

  作者:郑蕊

  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性居住地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极寒景观。因为寒冷气候的影响,这里居住的人口比较少,而且村民的日常活动和经济发展也十分受限。本项目在设计中利用奥伊米亚康的极寒气候特点来打造本地独特的极寒旅游品牌,在完善本地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本地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这里带来经济效益,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极寒旅游胜地。

生态景观设计系

  景观再生视野下的十八联圩湿地公园改造

  指导教师:回钰

  作者:赵刘鼎

  本方案用景观再生的视野来观察湿地公园,提出以当地居民生产活动为线索,利用当地物质及适宜性技术解决当地文化传承与生态问题,构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可持续循环系统。以“网状结构”为核心建构多尺度的景观设施,将循环分为经济、湿地与村落三个部分,将三个部分叠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的城市与巢湖的过度地带,不仅仅可以满足此区域的农户的生产需求,假日还可以吸引游客来此休闲,形成一片自然景色优美,又兼具人文景观的风光带。

  遐辰·寻源         

  指导教师:王夕倩

  ——南京朝天宫糯米巷/平安巷更新设计

  作者:曹子问

  旧城区,是城市化发展的遗物,是高楼林立中的村庄。拥有长达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密集地分布在此处,而场地四周则是规整的高档住宅小区,最繁华的市中心距离场地只有1.6千米。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希望保留场地珍贵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气息,在最大可能不破坏场地原有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建造衣架,开辟公共活动场地,拆除违建建筑并搭建文化展馆等一系列方式,让这块场地获得新生,成为老南京城的一块缩影,以供来往游客游览,怀念,以及感受繁忙冷漠的城市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烟火气息。

  南京市评事街历史街区东南地块景观更新设计

  指导教师:熊瑶

  作者:袁超群

  本方案是基于南京市评事街历史街区急需保护历史建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及提高地块经济活力的现状提出的景观设计方案,方案通过确定建筑保护级别和使用类别、增加建筑数量以及扩大公共空间的绿化面积、达到古今建筑协调共存、地块经济活力恢复、建筑肌理恢复,居民生环境健康舒适的目的。设计中小贩摊位的设置、公共种植菜园和花园的设计、装饰罩的应用,废虚墙壁的设计改造,废弃碎石瓦的回收利用等,体现其以人为本,公众参与,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南京老城南的“复兴”  

  指导教师:庄佳

  作者:郭怡雯

  中国城市近几十年来的迅速发展使城市一下变成了“钢铁森林”。但发展并没有到达每一个地方,有些角落出于一些原因被放弃了。位于南京城南端的“老城南”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落。“老城南”居住着最普通的老南京以及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房屋的破旧和卫生条件的落后都使人们厌弃着这里的生活。难以想象,紧邻这些破旧肮脏的地区的可能就是超新现代化的城市中心。我们把这种地区叫做“城中村”。而现今,这种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如此极端的情况不禁引人思考,“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和现象显然是急需改善的。而除了“伤筋动骨”的大拆大改之外,我们是否可以用别的方式给予这样的地区新的活力呢?通过这次的“老城南的复兴”项目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假设。

  江西景德镇青龙尖陶艺村景观规划设计

  指导老师:叶洁楠

  作者:施嘉华


编辑:李梦丽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