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校园 > 正文

2020北林大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环境设计专业

四时行 万物生

前言

  2020年,岁在庚子,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击破人间欢愉,停滞世间脚步。然而悲痛中蕴育着力量,静止中涌动着期望。这一刻,我们学着破除岁月静好的既定思维,去观察我们习以为常的力量,春意盎然,带来的不仅仅是绿色,更是生命;我们学会从浮躁的流光溢彩中沉静下来,去发现身边疏忽漏掉的细节,光影婆娑,摇曳的不仅仅是斑驳,更是律动。这一切,定会融入本届毕业设计作品中。

  天不语而四时行,地无言而万物生。在这个寻常的季节,我们迎来不寻常的毕业展。展览将呈现出170多名本科生的精心之作,虽不能陈列在学研展厅,但不会影响毕业设计的精彩;我们虽不能驻足端详作品,但云端上的你会经历着别样的体验。这一切,只为坚守那一颗四年前许诺的风雨同舟,甘苦同行的设计初心。

  本次“四时行 万物生”主题展,包括了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0届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与交互设计四个本科专业的设计作品。作品展现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灵感,反映了青年学子对艺术、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深层感悟。在入校时他们便种下了一颗“信念的种子”,为的是“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四时勤学,行知合一,万物皆美,生当志遂。让我们一起进入云端展览,这一切,必将铭记于每个人的内心!

间见层出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的爆发引发了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人居环境的关注与思考。环境设计的对象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室内外环境,探索通过空间的语言构建诗意的栖居。今年夏天虽然我们不能如期相约在展厅与作品直接对话,但是通过线上展览我们也能够在云端勾勒美好的人居环境。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环境设计系共有62位本科生参加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等,展现了学生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室内外人居环境的思考、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间见层出”既是学习的状态,也是观看的状态。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们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的摸索与积累,也希望观者通过这些作品渐渐勾勒出这样一群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学子画像。毕业是一段学习的结束,也是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愿环境设计系的毕业生们不惧未来,奋勇前行!

上蓬莱帖——大栅栏同仁堂概念店改造设计

李相楠、郑卓尔、关启家

指导老师:田原、房钰栋

设计说明:

  设计将重新解读“同仁堂”这一中华老字号的品牌精神与中药文化内涵,没有年岁久远的老药柜背景,跳脱出死板的中药店印象,将“中药店”这一概念注入更多的功能可能性。

  蓬莱在传说中是一个有神芝仙草的“长生”之岛,于是以蓬莱仙岛作为设计蓝本,通过空间语言将传统药店转译为一座生生不息的微缩仙山,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解读中药文化的“长生之道”。

  以文化体验、抓药食疗、游走购物、问诊理疗等方式串联起这个山水氛围的概念店,艺术化趣味化地疗愈消费者的疲惫,多方面体验中医养生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场所中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认同。

海印——珠海市废弃空间改造文化中心设计

郑斯宜

指导老师:贾娣

设计说明:

珠海市银坑村,是坐落在南海边上的一个渔村。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银坑已经被珠海城市化的步伐渐渐遗忘了,村内建筑老旧,密度大,几乎没有什么配套的设施,垃圾随处扔,村民居住的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这里,有大量的空地被废弃,建筑老化,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迟迟没有人来收拾,使得垃圾堆放,居民也渐渐地从银坑村里搬出。近几年有在银坑村里进行的一点改造,但是改造后的效果并不好,也没用很好的吸引到人流量,所以我将这里改造成了一个活动中心。

师古创今——北极寺公园绿地景观改造

张琳瑶

指导老师:孙漪南

设计说明:

  北极寺公园位于京藏高速辅路西侧,东西长,南北短,受交通噪声影响,但交通便利易于到达。公园周边是密集的居民区,其南端有小月河穿过。本方案为居民公创造更好的空间,改善当地环境的质量,解决北极寺公园内现存问题及小月河消极空间的问题。将场地设计成为为人们创造多功能和充满趣性的户外活动空间,激发该地块的活力。设计内容上,在空间营造中重塑地形,借鉴中国传统山体堆筑以及景观视线的手法。并空间内通过对旧河道改造,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设置多元驳岸。针对场地6米高差设计成功能多元的活动场地,并利用场地内原有植物,进行四季景观设计,形成适宜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公园。
海绵化——千灯湖公园提升设计
张榔

指导老师:王磊

设计说明:

  尊重优美的自然山水地形并保留基地上良好的植被环境,注重当地文化艺术和本土特色,同时将设计中的活动内容和设施融入自然环境;强化空间序列功能,赋予水体、岸线以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并建立整体、统一的景观印象。在此基础上,将海绵城市理念作为设计主导思想融入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本设计强调游客的景观使用需求,以亲水性与区域公共性为前提,营造内容丰富、功能多样化、生态节约型的滨水景观,以提供市民与游客渴望滞留、游玩的活动场所。根据场地条件与功能需求,沿岸线合理布置休闲活动空间和特色的景观区域,如景观小品、景观大树、凉亭座椅等;以林荫游步道与湿地景观木栈道想结合,构建贯通一体的景观脉络,于四周展开布置的、范围较大的绿地活动空间。

木舍——北京晓顺胡同青年旅舍室内设计

韩月雅、于笑晗、张嘉轩

指导老师:萧睿、孙漪南

设计说明:

  本设计位于北京前门崇文区北晓顺胡同内,崇文区现已将都市文化休闲游、文化文物游、体育休闲游和商贸服务游定为该区旅游的特色产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外出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家庭为单位出行的人群也在随之增加,所以选择在此区域内在胡同内进行家庭旅馆的室内改造设计。

设计风格主要采用青年人比较喜欢的小清新风格,从室内装饰以及铺装上进行设计,以木质、小碎花、绿植为主。在平面布局上,主要是在小空间里做出较多的床位,并将二、三楼风格分开,二楼是多人间,三楼则是单人或双人间,便于情侣入住。在建造该场地时,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要功能多样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也应遵循自然美法则、运用参与性景观、空间差异化设计、城市文化展示等设计理念。

一缕红思——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中心

王哲、颜婷、叶静宜

指导老师:刘冠

设计说明: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中心是承载并记录《年鉴》的物理性空间。空间划分需要满足能够良好传达的功能,同时艺术现象本身是主观创造,并且一直变化,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原址坐落于充满北大书生气息的北京大学燕南园52号,“白墙、灰砖配上红漆、木质家具”是它的标志形象,一砖一瓦无不沉淀着主人半辈子“现代文人”的精神气质。

本次于798艺术区设计“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中心”,希望在改变原班人马工作环境前提下,可以做到不改变人的“文韵”魄,运用白墙、灰砖、木质家具、竹子配以点点红条装饰(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年鉴的书页标志)还原原址蕴含的精神气质。对功能进行丰富提升,满足各方需求,创造一个包含档案库、中小型文献展、多功能剧场、图书馆、办公区域、简单餐饮接待空间、客房的综合体。

耆·秦·慈

许霜霜

指导老师:孙漪南

设计说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国内经济的发展,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康复性花园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运动需求等角度出发,参考国内外有关阿尔兹海默症康复性花园的设计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提高家属陪护环境。从患者的心理、安全、舒适性、交往、归属感、尊敬、自我实现需求等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设计。提出了安全性设计原则、健康舒适性设计原则、可识别性设计原则、交往性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在整个康复性花园的空间当中对步行空间、交往空间、园艺空间、康复性空间等进行空间区分,由此进行针对性设计。

  面体验中医养生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场所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认同。

忆岭南——岭南文化下的千灯湖北段滨水景观公园改造设计

吴梓昊

指导老师:王磊

设计说明:

  我们是否曾记得,过去的城市过去的生活里充满着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那一砖一瓦一草里,有着我们不曾了解的过去往事。在很长一段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很多过去的事物正逐渐消失,其中就包含当地的文化特色。佛山的千灯湖是市内的一处滨水景观,在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岭南历史文化,在设计中将岭南中的桑基文化与园林文化等融合起来,形成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的景观特色。在这千灯湖北段之中,根据安全性原则对滨水区域进行了新的设计改造。并对新的绿地景观等进行了带有岭南特色的桑基造型规划设计。我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让人们在此能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特色所在。
老城新读——北京五道营胡同实体书店改造项目
韩颖博、王云

指导老师:周越、高喆

设计说明:

  幼时记忆中的书店总是琳琅但拥挤,现在盛行的网红书店则多浮于形式。本次设计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道营胡同内的书店改造项目,五道营胡同作为北京老城区中的一条步行街,是个很独特的存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又不像南锣鼓巷那样商业气息厚重。书店原址为惠量小院,我们本着自由思想、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书籍、饮品、休憩、茶道等多元文化聚集于一身,构筑一个有机可变、包容性强的复合型概念书店。满足多种功能的基础上又要融入胡同原本的独特气质中,让书店成为静思、创作、谈话的文艺空间,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想要营造一个街道、城市的独特文化地标。实现书店复兴与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绿烟寻记——稻香湖湿地公园及滨河绿地重塑(中段)
陈敏怡、李欣颖、王一、吴怡

指导老师:赵雁

设计说明:

  北京稻香湖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北部,面积11.8平方公里,滨水景观丰富,有大量的绿色生态湿地资源、也是鸟类的栖息地,但由于当地人群较多,会对湿地资源和鸟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周围的居民较多不合理的规划也使得湿地公园环境遭到破坏,本方案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稻香湖湿地公园,改善人的活动与公园保护的矛盾问题、创造一个共生、共存、共乐、共雅的生态公园为主题进行设计。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将整个场地分为,生态康体区、生态保护区、滨水休闲区、安静休憩区、通过不同的分区来和谐二者的关系,本方案通过规划、景观、室内三个方面来诱导设计,设计通过“圆”地的策略、借鉴传统园林设计的移步异景的方式来对整个场地进行规划,本设计同时也结合了现代科技VR、全息影像等新科技来进行景观设计,在保护湿地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一个未来的空间环境。绿烟寻记是让观者自己探讨自然发现自然。
创享集市——通州张家湾大集更新改造设计
陈楷峻、王兰欣
指导老师:周越、高喆

设计说明:

集市传统生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集市作为全体居民活动主要的客观或主观空间,成为社会中相对基础的结构单元,现代社会中集市依靠复杂的功能对社区及社会起着无法替代的整合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与城市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城市集市功逐渐出现市场秩序紊乱、娱乐消闲变异、公共性衰减、综合性逐渐丧失等问题。设计立足使用者的需求,将“集市”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加以讨论,并把焦点聚于打造既有本土性又具效率的现代化大型集市综合体,希望探索出一条满足城市新需求的设计道路,营造具有生活氛围的新型集市空间。

天空之镜——山东省莱州市北五里幼儿园设计

谭良悦、王圣格

指导老师:田原

设计说明:

  在儿童丰富多彩的幻想元素中,“天空”作为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意向,为大多数孩子所着迷。作为本次设计策划主体视角,我们希望把对天空之境的美好向往带入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既是我们希望传递的美好价值初心,也是我们从设计角度进行的全新创意。“天空之境”的概念是这一次的创作灵感,我们以故事先行的场景化设计及抽象变幻的线条感设计打造空间主题形象。

  设计将幼儿园的空间形态与天空多样的自然元素:柔软的云朵、明媚的太阳、皎洁的月亮、浩瀚的繁星相融合,从儿童的探索行为出发,通过与天空元素的互动来进行空间的布局:建筑对应云朵城堡,室外对应太阳村、月亮湾,中庭对应星星谷,教室配色提取彩虹的颜色。

社区中的山水——安贞西里社区康复景观设计

孟凡鹏

指导老师:姚璐

设计说明:

  北京老旧社区面临建筑老化、设施落后、公共空间缺乏、景观绿地环境质量不佳等问题。在老龄化背景下如何针对性的提出老旧社区的景观更新策略日趋重要。北京安贞西里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具有鲜明的场地文脉特征。社区现存内部景观环境不佳,社区绿地环境品质有待提高。康复景观是一种新型景观类型,康复性景观能够有效的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居住品质。该设计期望将康复景观的理念应用于安贞西里社区景观设计中,从而营造利于身心康复的景观环境,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在具体设计中希望以中国传统山水意象为设计来源,通过山水意境的营造,构建具有身心康复且丰富多样的社区景观。

入画——万泉河畅春新园段滨水空间设计

马子健、王婷婷

指导老师:关丹旸

设计说明:

  入画运用部分古典园林手法,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中的景观设施设计为背景以及国内外现状与相关理论的学习,对模块化设计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和思考,以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畅春新园段滨水空间为例,研究此类街道景观设施的设计风格,及其功能、内容、布局、材料色彩,设计方法等。通过对于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畅春新园段滨水空间的探索,从现代城市需求与模块化设计观点出发,营造更加合理又符合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景观设施。

城市脱瘾——重塑人间白帝城

吕静怡

指导老师:陈子丰

设计说明:

  重庆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往日作为军事要塞镇守古城的物质功能渐渐失落,经历城市改造后化为废墟。而每当时局动荡之时,重庆奉节就会新建一座叫“ 白帝城”的军事城堡,镇守三峡,拱卫巴楚,其城址几经变迁,但总在不断重建。我仍旧相信,作为重庆的精神文化象征,重庆城门只是藏在了人们心中,化为心门,捍卫的则是现代人动荡的心。选取代表性的九座开门作为历史向度事件单元,提炼其中身体运动状态及体验者最易产生共鸣的空间氛围特质,根植于人们的地域性日常性的微观生活片段进行空间重塑。同时按照体验者需求程度的差异化构建多重感知路径,由此在凝聚集体经验的空间中达成个人视角的故事演绎,从而唤起具有一定主体差异性的人地情感互动。

二零——2040未来公共图书馆

刘澄瑶、聂漫琦

指导老师:贾娣

设计说明:

  未来公共图书馆设计项目以温室花园为初始概念,室内有不同尺度的绿植与乔木交错的空间体块与建筑玻璃外立面并不贴合,宛若一个通透的花房。错落的空间体通过楼板与柱点连接形成未来图书的运输通道,也有机的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模式。希望真正意义上创作未来自由的文化中心区域。

编辑:李梦丽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