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与再生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2023年4月8日上午,由同济大学建筑科学与建成环境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一流学科群组织召开的遗产保护与再生国际研讨会 – “历史建筑的节能保护与再生: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同济大学建筑系C1会议室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
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张鹏教授主持,邀请到了总部位于德国的国际建筑维护与古迹修复科学与技术协会WTA前主席汉斯-皮特·赖默(Hans-Peter Leimer)教授、一流学科群成员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带头人李峥嵘教授、同济大学建筑系叶海副教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罗茂辉助理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系赵沫沙助理教授做了学术分享。
会议现场
在会议上,各位与会专家从建筑学、建筑物理和暖通等专业方向,介绍了历史建筑在节能保护与再生方面的前沿研究议题与研究内容:
赖默教授介绍了国际建筑维护与古迹修复科学与技术协会WTA的发展历史与科学技术经验,并以中国既有居住建筑的修缮为例,分享了对中国既有建筑改造翻新的案例经验与未来思考;
赖默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李峥嵘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太阳辐射通过不同建筑布局、立面材料和树木影响建筑室外微气候的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引发了对历史建筑群落微气候研究的思考;
李峥嵘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张鹏教授针对我国江南地区风土建筑的室内热舒适度现状,分享了其团队在改善历史建筑室内热舒适度现状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进展;
张鹏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叶海副教授介绍了建筑热景观这一新兴概念,并依据中国古典园林和我国的唐诗,进行了传统人居环境中热景观含义的解读,并对其现代传承进行了介绍;
叶海副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罗茂辉助理教授围绕建成环境中的人体热舒适性研究,分享了前沿理论研究应用于工业产品开发的生动案例,引发了对历史建筑中人体热舒适性研究与应用情景的思考;
罗茂辉助理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赵沫沙助理教授针对我国大量存在的风土类民居建筑遗产,从建筑遗产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状分析、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和能耗现状方面,介绍了未来利用我国民居类遗产在热舒适度和节能方面的挑战。
赵沫沙助理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同济大学建筑科学与建成环境-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一流学科群面向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以科学保护、新旧共生、永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建筑学科与建筑物理、暖通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深度交叉与融合,推进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的研究和学术研究创新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