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校园 > 正文

清华毕业的80后创办另类设计工作室用图像诠释城市魅力

图为“帝都绘”绘制的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局部)。

“帝都绘”工作室创办人之一,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宋壮壮。

耸立着2000米以上的山峰,蜿蜒着超过6400千米的河流,滋养着超过5000种动植物……在“帝都绘”工作室编写的新书《京城绘·山川风物》中,这些关于北京自然风景的抽象信息,以图解形式生动展开,带来认识北京的新视角。

初创于2016年的“帝都绘”工作室,由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宋壮壮和李明扬共同创办。他们用轻松而专业的方式,将一些枯燥、厚重的城市开放数据“转译”成丰富有趣的图像,让更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由他们进行内容设计的“新华书店·为宝书局”也在今春重装亮相,以中轴线为主题,尝试策展式的书店新模式。

标志性长图打造爆款文章

很多人对“帝都绘”公众号的印象是他们标志性的长图。点开一条推送,最先出现的提示经常是“请锁定屏幕后旋转手机他们做过关于人口组成的《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剖析过东西贯穿北京老城的平安大街,他们统计过北京332套高中校服的样式,手绘过人们在挤地铁时丢掉的1159件物品……他们基于城市开放数据创作而成的生动图像,常让人感到“脑洞大开”,又专“我们这个公众号的缘起其实是一本书,叫做《京城绘1·人来车往》,是图解北京城市交通的科普类读物。”宋壮壮介绍,2016年,为了宣传新书,他与李明扬联合开办了一个公众号,以“帝都绘”命名。推送了几篇文章后,公众号不再局限于图书本身,而是向城市文化延展开来,“帝都绘”工作室也随之正式创立。

起初,他们设想读者群主要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或学生,但阅读量很快超出了预期,多篇文章成为“10万+”的爆款。以《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为例,阅读量超过了60万,大量网友在评论中热烈讨论。“在发布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相似内容喷涌而出,比如《生活在上海的100个人》《在重庆生活的100个人》等等,很多直接就是把我们的图改一下,换一下数据。”在宋壮壮看来,这样广泛的讨论让单篇文章的效益扩大化,带动更多人对所在的城市产生更多关切。

科普图书绘出京城文化

在很多人眼中,“帝都绘”是作为公众号存在的,但对于主创团队来说,自媒体的内容只占到约1/10的精力。“公众号其实更像是一个传播的媒介,团队主要还是作为一个设计机构而存在,提供设计策划的服务,我们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放在这儿。剩余的精力还要做一些自己的出版物。”宋壮壮说。

据了解,他们的核心团队有9人,其余均为自由合作者,根据具体项目进行组织。他们的合作方十分多元,既有政府部门、设计院所,也有不同领域的大小企业等。今年6月底,位于海淀区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正式开放,这座公园的全套视觉识别系统、导视系统和展示内容设计就由“帝都绘”团队负责。“我们希望传达出这是一座铁路开辟出的城市公园,公园Logo的灵感也由此而生:火车喷出的蒸汽朵朵,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变成一棵又一棵绿树,生长在铁轨两旁。”在公众号文章《一座公园的诞生》中,京张铁路的历史和遗址公园的建设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帝都绘”团队几乎每年都有一本科普类新书出版。从《京城绘1·人来车往》,到《长城绘》《中轴线》,再到近期的新书《京城绘·山川风物》,图书聚集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侧面,经过抽象、简化,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图像。他们还专门为小朋友设计了《坐着火车去拉萨》的童书和《绘北京》涂色长卷,后者以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上的城市风景为蓝本,带领小朋友从这条线开始认识北京。

中轴为题运营百年书店

经历了两年的升级改造,今年4月,坐落在地安门外大街的“新华书店·为宝书局”重装开业。读者走进书店,随处可见北京城门、四合院宅门、传统风俗等历史文化元素,还可以用数字设备开启“在书店里看中轴”的AR沉浸式体验这家书局的内容主理人,是“帝都绘”团队。“策划、筹备乃至运营一家书店,并不是我们的专长,我们也特别珍惜这样一个机会。”宋壮壮说,他们的想法是把书店做成一个以中轴线为主题、博物馆式的复合空间,定期更新与中轴线有关的主题,书店内所陈列的图书,以及展览、活动、饮品等都会从各个角度与主题配合。第一期的展览主题便是“开门”,读者可以在书架上找到100多本以“门”为主题的书籍,通过展览展示了解“城市地名中的门”“文学作品中的门”“家的门”等内容。以“开门”为主题的限量版冰箱贴也很受欢迎。无论是运营公众号、出版科普读物,还是做设计项目、运营线下空间,“帝都绘”团队的工作看似“另类”,实际都在围绕着“城市”二字做文章,并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今年6月,由该团队搭建的“北京文物地图(一期)”数据库在为宝书局发布,收录了3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位和1000余处历史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数据库是以众创的形式搭建,有100多位志愿者参与其中,今后也将通过长期的众创使之不断完善。“我们最开始不是奔着创业去的,所以并没有规划过非常完善的商业链条,比起赚不赚钱,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想不想做。”宋壮壮说,无论是做科普还是做项目,都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

编辑:于渼晴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