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谭贡亮:印度现代建筑的本土实践

  重走大师之旅,我们追寻大师在印度的建筑实践,回溯印度古典建筑的历史遗迹,一路游学考察,受益匪浅。我们今天就从几个角度来剖析游学的所见所闻,给大家带来印度历史与古建、大师的建筑实践、启发与学习这三个篇章的分享,以比较分析学的视角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印度历史与古建 

  首先聚焦印度。我们先通过几张旅行图片来整体感受一下印度的当地风情,整体来说印度还是一个偏落后的、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度。


  我们都知道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它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曾经被英国殖民,直至1947年才独立。另一方面,在宗教信仰上,大家第一印象可能会觉得印度是佛教圣地,但其实这个国度最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占比82%,佛教仅占比0.8%。


  印度古典建筑


  我们所熟知的在印度实践的建筑大师们,他们其实或多或少都从印度古典建筑里面寻找灵感,这些古典元素给印度当代的建筑实践带来了很多启发性。


  1. 阶井


  在这里我们挑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谈谈,比如说“阶井”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这种建筑结构形似“副阶”,更多应用于陵墓,功能性建筑中比较少见;但在印度,阶井的应用非常普遍。



  阶井,也就是阶梯井道,它其实是一个负建筑,功能是取水、纳凉。新德里的城市规划是偏欧洲式的新型放射状,有阶井的建筑空间大多是往下走的,地下分布了好几层。阶井层层递进,空间逐渐变小,最终缩至最底下的深井,既可取水又可纳凉。井上面一道光照下来,这种光影的场景在印度也特别常见。水打起来之后,用以生活所需,用完的废水再通过沟槽引流到农田形成灌溉。可见他们把水运用到极致。


  我们一行走到这个地方被震撼到了,因为国内确实很少见,它的形制、原理、比例等这些我觉得都有影响到后面包括泰姬陵那些建筑,也启发了诸如康、柯布西耶、西多这些大师。

  2. 清真寺


  清真寺庙与城堡也是印度古建经常出现的形式,比如艾哈迈达巴德的萨克罗吉萨清真寺与陵墓建筑群。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广场,诸多古迹围绕着平面展开,从入口进来形成一个庭院,再进又是一个庭院,与中国式的传统园林类似,庭院空间层层递进。转折到第4个空间就是一池宽阔的水面,呈现非轴线对称的布局。



  柯布西耶将萨克罗吉萨清真寺称之为“艾哈迈德巴德的卫城”,地位很高。我们在现场录了一段视频,随俗打赤脚进入这个空间,突然响起的吟诵之声和钟鼓鸣声极具穿透力,仪式感十足,沉浸其中仿佛被洗脑一般。
  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十分巧妙。周边是一个个精致的庭院,另外还有一个图书馆,穿围墙进来是一个祷告的场所。从阳台可眺望湖面,船经过时形成了水中的动线,十分优美。印度古代的建筑经常应用光影效果,带来神秘、肃静的空间感,这对后世大师启发很大。


  贾马清真寺也坐落在这个城市,它的中间有一个净手池,建筑外立面似乎平淡无奇,但进入内部,会发现穹顶空间遍布支柱,精致雕刻了各种纹理。虽然柱子相距不过2米多,但足够的高度提高了空间的通透性,带来神秘而非压抑的观感。

  3. 古堡


  阿格拉堡是早于泰姬陵的、统治全印度几百年的莫卧儿王朝古堡。阿格拉的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 (胜利之都,Fatehpursikri),是一座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风格的杰作,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的红砂岩,与周围的红土景观相呼应。



  这种古堡式的建筑对后代大师,比如路易斯·康的建筑实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在康的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建筑中能够看到古堡极具代表性的十字柱与十字梁结构的影子,康的孟加拉国会大厦中许多圆筒状的布局,其实都是在用现代主义去演绎古典的元素。


  斋浦尔的琥珀堡,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于1592年。前山和后山,沿着琥珀堡脚下,都修了长长的坡道,堡楼之上也建设有独特的坡道。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柯布西耶的坡道灵感是否取之于此。宫殿设有非常之多的窗户,窗口上往往镂空雕着各种形状的窗花,光透过空隙映射到室内,留下神秘的光影效果。这是古代人光影的应用智慧之一。

  大师的建筑实践 

  进入第二部分,我们一起探讨大师在印度的建筑实践。早期印度的现代化建设,比如说新德里的城市规划理论非常典型地受到西方风格、欧洲建筑的影响。1951年由柯布西耶主导的昌迪加尔用混凝土塑造了一种“印度新精神”,揭开了本地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序幕。

  英国建筑师勒琴斯(E.lutyens)、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iser)、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I.Kahn)、法国建筑师让纳雷(P.Jeanneret)、美国建筑师斯东(E.Stone) 斯坦因(J.Stein)等许多西方建筑大师都对印度现代建筑发展产生影响。60年代,巴克里希纳·多西(B.V.Doshi)、查尔斯·柯里亚(C.Correa)等印度本土建筑师也在塑造着印度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我们今天主要分析柯布西耶、康、多西和柯里亚这四位大师的建筑实践。


  1. 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他的大名如雷贯耳。其实他早期的建筑并没有那么现代,也做过许多传统派建筑。可以说,从萨伏伊别墅开始,他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建筑理念与风格。他的经典之作——联合国秘书处大楼、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哈佛大学卡本特视觉艺术中心等,这些建筑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晚期风格,包括1951-1965年印度昌迪加尔行政区的规划设计。


  柯布留下了很多画作跟手稿,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造型艺术家,通过绘画获得灵感寻找建筑形式。他的名作,昌迪加尔城市规划项目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规划了包括首府市政中心、博物馆、艺术馆、大学等区块,同时也设计了道路、绿地、供水、供电、通信系统,以他自己的生态学理念来规划城市的一砖一瓦。

  我们如今再看昌迪加尔市政中心,议会大厦、秘书处、总督府、高等法院等这些建筑依旧拥有震撼心灵的魅力。俯瞰整个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划中留出的绿地已蔓布各类植被,在热带地区成长为一个郁郁葱葱的一个森林城市。

  在现场,作为建筑师和景观设计者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丈量尺度,比如通过路面铺设的混凝土块大致丈量高等法院与秘书处的楼间距、丈量梁柱的间距等,感受建筑的张力与场地的空间感。

  柯布的很多建筑都运用了斜向格窗的构造,产生神秘的光影效果。这些格窗往往出现在朝西的建筑面,照射过来的一部分光线被斜向格窗阻挡,采光充足的同时避免了强烈的曝晒,在室内留下丰富的光影艺术效果。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在解决阳光、雨水与环境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它的落成,引起当时世界建筑师们的广泛关注和仿效。他的建筑运用了多种几何结构,以固定的形式去表达建筑的体量感与庄重感。建筑中多次出现的坡道,我们也提到过,其实是受印度古代建筑的启迪和影响。同时,柯布也非常讲究结构与结构的纯粹性关系,比如楼梯与墙之间留有缝隙。



  光影之塔这个建筑其实没有什么功能性,更像是一个地标的存在。它通透的结构使得光线可从四面八方照射进来,又在纵横交错的梁柱中幻化出神奇的光影效果。开放纪念碑也是知名地标之一,这个形似“张开的手”的风向标被柯布视为视为新印度的象征——“在此第二时代的机器文明开始了:和谐的时代”。


  展览馆与艺术陈列馆建筑设计上也非常经典。屋顶的牛角挑式的排水口与从内部延伸至外的斜梁构造,一方面具备功能性,一方面丰富了立面的形式与光影的表达。另一座建筑,棉纺织协会总部,是柯布经典的底层架空建筑。由坡道而上登堂入室、弧线上升楼梯、弧形墙面分割的报告厅等组成了极具艺术化的空间,对现代建筑的自由平面布局有一定启迪。

  2.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作为柯布西耶的得意门生,其建筑风格受柯布影响。他在印度完成的例如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印度管理学院、孟加拉国会大厦、金贝尔美术馆等建筑既有柯布的影子,也体现出康个人的建筑哲学。



  康被誉为“建筑的诗哲”,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建筑师,早期更多把精力集中在理论思考上,1960年到1975年左右在印度完成了一系列建筑实践。古典与现代的交织,结构与秩序的构建,他的建筑理论常常充斥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柯布一样,康也受艺术家的影响,绘画、数学等思考方式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留下很多痕迹。他坚信建筑与思想、与材料、与空间的配合应直指人心深处,建筑实践者应从思考“我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到“它想成为什么”,尊重自然与材料。



  康建筑巅峰时期的作品之一——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了大量的“拱”的形式,比如砖砌平拱、平弧拱券、半圆形与圆形拱券、特殊组合拱券等。在平面布局上,管理学院各建筑的几何平面形状在对角线方向相互交叠,形成了走道空间的渗透。



  位于孟加拉国达卡的国会大厦工程1962年由康接手。它在结构上最主要的支撑是位于八角形议会厅的八个角部的折型采光井, 这八个采光井就是康所谓的窗房间( window room)。灵感来源于密克维以色列教堂,其形式是位于围绕拉长的八边形大厅的角部的圆形中空结构, 它们从角部引入光线,而其内部可以安排简单的附属功能。国会大厦的整体布局很类似古代城堡,比如护城河般宽阔的水面,层次分明的空间次序。


  康有一个理念——建筑存在于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他的建筑实践中也大量应用了光影效果,巨大的圆洞贯穿大楼,穿过开孔的光线突出了砖面的纹理,创造出神秘而震撼心灵的宁静感。其实他的建筑有许多设计观赏性大于功能性,看似好像是空间的浪费,但如果没有这些“多余的形式”,就没有这种永恒不朽的建筑的呈现。

  康的建筑形式在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结构,而非只模仿古典。所以我们在做建筑也好,做其他设计也好,其实都反应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但同时我们又会回应古典的元素,从中寻找灵感。

  3. 多西

  接下来我们探讨印度本土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实践。

  巴克里希纳·多西,1927年生,师从柯布后来又跟着康做过一些实践,所以他其实传承了柯布与康两人的思想。作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授,多西长年累月为家国做了无数贡献,成为了不可撼动的榜样,在2018年成功摘取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的作品被誉为“人民的建筑”,印度学研究中心、CEPT建筑学院以及桑伽事务所等都特别经典。多西在CEPT建筑学院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开放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现场的采光十分充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向柯布与康致敬的设计,比如排水口构造、混凝土与砖材料、楼梯的构建脱离等。



  桑伽事务所整组建筑围绕庭院中一个露天剧场的台地布置,筒拱作为建筑构图的主体,拱顶的形状、结构以及基座都与印度神庙相似。它是一个典型的负建筑,与印度古典的阶井建筑形制很相似,建筑的地下部分才是事务所的本营。场地还设置了许多排水设施,雨水通过渠道流进专门的水池,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古建阶井取水的对话。


  侯赛因多西画廊建成于1995年,是一个稍显异形的建筑。比于多西以往的建筑风格,洞穴画廊的风格更加自由,延伸至地下,保留了场地微微起伏的轮廓线。鼓起的壳体结构和碎瓷片的表面材料类似印度城乡流行的湿婆(Shiva)神龛的穹顶;眼睛般的窗孔在达到采光与212 隔热最佳平衡的同时,赋予室内以神秘的光感。


  4. 柯里亚



  另一位印度本土大师——柯里亚的作品范围很广泛,他特别重视流行的资源、文化和气候条件。他的生态和谐、节能低成本的建筑理念在印度乃至国际都非常有启发性。在柯里亚前二十年的独立实践历程中,他确立了两种典范:“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被广泛应用于住宅领域。



  柯里亚经常在建筑上应用的组团构成,受到分裂几何学的启迪,像分子式一样不断裂变叠加构成更大的单元。柯里亚的名作——斋浦尔市艺术中心,采用了古老的天文星象形式来展开九宫格的平面布局,九宫格平面上的空间通过中心广场互相串联,带来空间的流通,同时创造了庄重的仪式感。


  干城章嘉公寓受到了柯布西耶马赛公寓中错层剖面结构很大的影响,解决了孟买气候一年四季潮湿,确保通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贝拉布尔低收入者集合住宅,是柯里亚低成本住宅的代表,既体现出生态友好,也尽显人文关怀,对后世建筑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与影响。

  启发与学习 

  最后,我们探讨印度现代建筑实践对当下设计师的启发,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无论是柯布西耶还是康或者是印度本土的建筑实践者们,我们发现他们不仅仅关注建筑世界,他们还广泛旅行考察、观仰历史遗迹、欣赏艺术品,留下数据记录或者手绘稿,从中获得灵感。他们的建筑实践里很多元素都带有古代经典色彩,这些古典元素在他们个人的思考与理解下化为别致的建筑形式,取自经典而创新于现代,又为后世打造了一代经典。

  借鉴经典不是一味模仿,我们谈及的这些建筑大师的实践其实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结构,但他们不是只模仿古典,无疑他们倾注了自己的思考与创新。所以我们在做建筑也好,做其他设计也好,我们或许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开拓现代化,但换个方式,向经典致敬也未尝不可,或许从中我们就能找到灵感。

  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考察的CEPT建筑学院现场依旧保留着彼时学习的场景,书桌上摆着很多建筑模型,墙上板上也张贴着世界各处建筑作品的分析,可以想象学习氛围之浓厚。回望历史,纵使是柯布西耶、康、多西这些大师,他们也在记录学习,留下了丰富的记录数据与手稿。记录与学习扩展我们知识面的同时,让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汲取灵感、提出问题、发展创新。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1

  印度的社会历史对其现代建筑形式、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谭贡亮:关于印度历史,在讲座开始简单介绍过,印度延续至今的种姓制度以宗教信仰深刻的影响了印度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中的元素母题被现代建筑师们挖掘、吸取、提炼,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印度由于没有经历过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印度传统思想的还是物质风貌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印度对于历史和传统的信仰,使得印度即使走上现代发展道路,印度的建筑实践也不会摒弃历史环境,进行摧枯拉朽般的重建。

  诸如柯布西耶和康这些国际大师在印度的建筑实践,并不是将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大量的传统建筑考察,探知理解印度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从中获取灵感,最终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某个地区一旦现代化发展过于迅猛,而当地又缺乏良好维系历史文化的方法策略,很容易加速当地传统文化的流失,我觉得这是在现代化、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需要警惕、思考的。

  Q2

  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大师的作品,而中国却少有建筑大师的实践?

  谭贡亮:与我们谈及的印度现代化建设典型时期同一时代,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确实极少有国际建筑大师前来考察实践,一是战争原因,二是国内制度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以至最近几年,我们就见证了很多知名建筑师在中国留下作品。

  印度是比较早被殖民统治的,时间比较长,直到1947年才独立。1911年开始设计、1930 年初步建成的新德里规划主导人之一为英国设计师勒琴斯,因此新德里的规划受到一定当时英国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英国皇家精神。旁遮普邦新首府昌迪加尔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形式,塑造“印度新精神”,被学界视为印度现代化建筑发展的标志。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探索阶段,像梁思成一样的有识之士到海外留学深造,回国后开展建筑实践与研究,同样也是在实践中从未摈弃传统,并且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推动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回归到原本,其实我们要更加关注,这些大师在创下这些经典建筑的时候,他们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站上巨人的肩膀开辟更多佳作,我们要追赶、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Q3

  昌迪加尔政府当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勒·柯布西耶的规划行事,当地自由建设了一部分,现在来看这些后期建设是补全还是偏离了柯布的原规划?

  我认为昌迪加尔城市规划大体思路上延续了柯布西耶的设计。

  我们可以通过柯布的各种手稿与设计图看到他对昌迪加尔“理想之城”的构想,比起在原先未完成的城市规划图上填填补补,柯布西耶在最初梅亚的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度身改造。他结合了古典建筑和印度本土设计从而进行创新,进而简化并在现实中用混凝土建造。

  现在来看,后期的建设其实是对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补全,因为柯布的设计是很超前的,某种程度上指引着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比如昌迪加尔的道路交通设计,道路依据大小被划分成不同类别,有连接城市各地的“V1”主干道,和“V7”行人通道以及“V8”自行车道,道路组成交通网络将大的分区紧密相连,柯布设计了一个超前的车行城市。如今,城市的交通网络在原来基础上,扩展,绿化带与商业街交错联结,构成了宜居和生态的城市空间,可以说,是实现了也是补全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

  (本文为Metrostudio迈丘设计董事、合伙人、设计总监谭贡亮在国际设计营的直播课主要内容)

编辑:李梦丽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