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最美地铁站”亮相上海, 为高颜值烧钱值不值?

吴中路站采用净跨达到21.6米的预制大跨叠合拱型结构,是上海地铁首例无柱的无遮拦大空间站台大厅。图/受访者提供

2021年春节前两周,上海地铁15号线上的吴中路站,落成并投入试运行。消息一出,吴中路站便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地,不少网友称其为“最美地铁站”。

吴中路地铁站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吴中路和桂林路路口处,呈南北走向,处在整条15号线的中部。

这座地铁站的设计师,是先锋建筑设计事务所非作建筑(Wutopia Lab)的创始人俞挺。2018年,俞挺接到华东建筑集团的邀请,接过了吴中路站的建筑设计任务。当时,华东建筑集团找到他的目的很简单:要建一座引起轰动的地铁站。

从发达城市到温暖城市

上海并非中国最早建成地铁的城市。1993年5月,上海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段建成通车,仅五个站点。上海成为中国继北京和天津之后,第三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大都市。

在此之前,这条地铁已经筹划了35年。早在1958年,上海便开始了地铁1号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当时,苏联专家判断上海的软土层含水量高,在上海建地铁类似于“在豆腐里打洞”,这一任务几近于无法完成。但上海打破了这一悲观的预言。

截至2021年1月23日,上海地铁已开通运营19条线路、459座车站,运营里程772千米,是全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第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客运规模第二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仅次于北京地铁,每日客流平均在一千万人次以上。

如今,早已在修建规模和里程总量上创下耀眼成绩的上海地铁,开始在艺术氛围和文化创新这条路上下起功夫来。

作为以开放性著称的大都市,上海在地铁文化上同样有着开放包容的审美,非主流的文化现象,在上海的地铁里常常上演,从“超人”、“粉红男郎”、“鹿人”、“木乃伊”、“高达”、“蛋人”,到大跳钢管舞的“红衣女子”,各类流行元素纷纷涌现,成为上海城市多样性的一部分。

而这一次,引起公众关注热议的吴中路地铁站,则在艺术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俞挺是上海人,从小生长在上海。他在设计的过程中,时时不忘记一个初心:这座地铁站的设计要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和品格特征。

俞挺说,在他的理解中,上海人的第一个特点是清爽。清爽,也是这座地铁站首要的特点。吴中路站采用了净跨达到21.6米的预制大跨叠合拱形结构,创造了上海地铁站首例无柱的、无遮拦大空间站台大厅。

吴中路站厅的灯光系统也经过精密设计。图/受访者提供

为了保证拱型结构的清爽,建筑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现站厅大跨度拱型的结构美,真实地显示结构的原始面目,不能用吊顶覆盖。事实上,建筑师也没法用吊顶再做一个光滑的顶,因为吊顶龙骨的固定所需的钉子会破坏预制结构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原本走吊顶的空调风口、消防喷淋、照明、摄像头、逃生指示,便都“无处安身”。

也就是说,既要让吴中路地铁站符合任何一个常规地铁站都要满足的规范从而审批通过,还要为了展示结构,将空调风口、消火栓、摄像头等设备最大限度“藏”起来。

这一切在吴中路站对公众揭开面纱的一刻,都如约实现了,可以说是奇迹。

吴中路地铁站厅浓缩了上海,站厅两侧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图/受访者提供

站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则是两侧展示上海城市景观的景墙。穿过地铁站的长廊,就像穿过一个展示上海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华丽展厅。如果把站厅地面看成黄浦江,那么它的两侧就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而站厅的两端则象征着上海壮美的未来。

非作建筑在设计吴中路地铁前,参与过诸多书店、别墅、大厦的建设,而此次接触到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俞挺感叹道,“作为一个每天有几百万、上千万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地铁站如果仅仅是被当成一个满足功能要求的设施,而不能让身处城市之中的人在这个空间之中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他们的鼓励、安慰和治愈,那么这个城市就是不够温暖的。”

他一直记得网上的一段话:上海是一个有着光、发着光的城市,人们在这个发着光的世界里面行走,无论遭遇到多大的不公平和对待,都会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下去。

高颜值地铁站扎堆亮相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地铁的发展迅猛,以上海地铁为例,用仅仅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超过了伦敦地铁一百六十年的建设成果。

然而,比起世界其他大都市的地铁文化风貌,比如以自由浪漫著称的巴黎地铁、凝固历史记忆的莫斯科地铁、气质自由包容的纽约地铁,中国地铁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车站面貌雷同,识别性低。

近一段时间,中国大城市也开始从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城市的治理都展开尝试,让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上海在众多的尝试者中表现亮眼,但绝不是独行者。

近几个月,北京、武汉等城市,都频频传出“高颜值地铁站”露面的消息。

2020年12月31日,位于北京地铁16号线上的甘家口站,在新年到来的前一天投入使用。甘家口站位于阜成路与三里河路十字路口处,车站的西侧,就是闻名的钓鱼台国宾馆。为了呼应车站附件的京城网红打卡地——银杏景观大道,车站以“三里河秋色”为设计主题,以银杏为代表性元素,艺术玻璃上印有金黄色的银杏,远远望去,在灯光的映衬下,似有银杏叶片在站厅中起舞。

几乎同时,2020年12月10日,武汉地铁8号线二期的洪山路、街道口、省农科院三座特色站也集体亮相,其中洪山路站刷新了全国最大的地铁站手绘艺术墙纪录。艺术墙采用浮雕工艺,将楚天台、武汉大学牌楼、沧浪亭等洪山周边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悉数收入其中,头顶则通过樱花为核心的创作元素,营造出唯美和浪漫的感官体验。

而论起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早在2017年,广州就以一条“通往大海的地铁”走在了前列。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长段,直奔大海,无缝接驳南沙邮轮母港。其中,南沙客运港站是一座围绕“岭南文化”为主题建造的车站。整个车站沉浸在一片海蓝色的色调中,全站铺设玻利维亚蓝花岗岩石材地板,天花板做镜面处理,让人仿佛置身通透的大海。

为了突出车站“一带一路”的主题设计,南沙客运港站柱子采用光亮处理的设计,车站瓷砖也采用独特的艺术石材设计。同时,站厅中央的艺术品宝船,以及车站上方采用类似海鸥的灯具设计,使得整个车站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这是一座现象级的地铁站,刚一出现在公众眼前,就被网友称为“广州最美地铁站”。在车站启用的初期,吸引了许多来自广州各地的乘客前来拍照纪念。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琳研究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文明多年,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回顾地铁发展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而言,至少具有两个有益的作用:一是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引导市民行为、推动城市文明。“高颜值”地铁站,是在快节奏单调的地铁线上,将景观和休闲相结合,实践人性化的城市治理。

艺术地铁站,值得烧钱吗?

网络的一片赞扬声中,同样有质疑的声音。“地铁站就是运人用的,花这么多钱建个地铁站,值得吗”“有这些钱花在建地铁上,不如多花点钱解决民生问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柳立子,多年来专注于研究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领域,也见证了广州地铁在城市化的转型和升级发挥的作用。

对于“值不值”的问题,她有自己的看法。

她从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中得出结论,一个城市在地铁网线达到一定规模——具体来说,就是达到500公里——之后,地铁对于城市的功能和意义就会开始变化,转而承载产业方面的诸多功能。

在她看来,当今的中国,地铁在承担市民出行和城市文化形象的同时,其实还创造着产业的价值,甚至可以改变城市的格局。

柳立子认为,这反过来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到通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还要通盘考虑,站在整个地区综合经济体的高度上,全面考量和提升其价值。

“一座地铁站的意义,从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而在于辐射周边。”她说。

对于高水平的城市化建设,柳立子有自己的建议。她认为,这需要抛弃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转而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整体的考量,采纳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的意见展开设计和策划,例如对周边的资源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土地分析,得出整体的定位和功能之后,再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和规划。

在她看来,开发利用一片土地时,要做到跟周边的开发利用整体结合,不是容易的事。创新的城市化管理,不是算某一个地铁站点的“小账”,而是要算整个城市的运营中投入和产出比的“大账”。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