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文博风正劲,多地打造“博物馆之城”

  近日,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紧接着,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称,为推动博物馆集群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建设“博物馆小镇”,包括支持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 。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发展进入了目前为止最好的时代。如何打造“博物馆之城”?也成为解锁城市新名片的一把“金钥匙”。

  国内博物馆驶向发展快车道

  新冠肺炎疫情使国内外博物馆的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100家最受欢迎的艺术博物馆吸引了超过2.3亿游客;2020年,这一数字降至5400万,下降了77%。另有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将有23%的博物馆会因为这次疫情倒闭。

  实际上,目前,全球不少知名博物馆,如巴黎卢浮宫、英国泰特博物馆等都陷入了财政危机。据了解,2020年,卢浮宫的收入减少了1.06亿美元;英国泰特博物馆的门票虽然是免费的,但特别展览是盈利的,销售额同比也下降了7800万美元。多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文博展览服务量大幅缩减,有的甚至被迫关门。

  反观国内,我国博物馆体系布局经过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备案的博物馆就多达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有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博物馆观众数量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12.27亿人次,同比增长8.97%;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部分时间全国博物馆均闭馆抗击疫情,但在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此外,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文博类节目的持续走红掀起了一股大众文博热,新晋出圈的三星堆更是给文博热添了一把烈柴。

  “随着消费者对亲子游、研学旅行接受程度逐渐增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将带领孩子走向博物馆,再加上国家的政策红利,博物馆正驶向发展快车道。”文博项目操盘手向明告诉记者,眼下,国内博物馆或许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建设“博物馆之城”,多地蓄势已久

  记者发现,“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体系布局,并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效能”是此次《指导意见》的一大亮点。其中,在统筹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方面,《指导意见》特别提到了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同时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

  “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含义,可参考产业集群,也就是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及其关联的合作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研究机构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向明认为,对于博物馆来说,高集中度的文化消费及体验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文物局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小镇”,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被提名。

  事实上,对于完美打出“博物馆之城”的响亮名号,多个城市蓄势已久。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内,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广州、佛山、深圳、长沙、洛阳、郑州、大同等十余个城市先后提出要打造“博物馆之城”。

  不可否认,“博物馆之城”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意味着博物馆集群可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扮演文化地标的角色,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文化景观等城市形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被称作“博物馆之城”呢?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经百年进程,如今已从基本的博物馆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研究等属性,向文化符号转型升级。‘博物馆之城’可以看作是一座城市的新IP,是围绕本土化、品牌化发展的文化符号,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成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的概念有具象的、抽象的、有形的、无形的、时间的以及空间的,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底蕴奠定了“博物馆之城”的基础,区域或地理属性可以被纳入“博物馆之城”的概念。

  乍一看,国内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都具备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基础,但被国家文物局提名的代表城市中排在前列的是北京、西安、大同及南京。“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重点打造对象是在情理之中的。”江苏理工学院旅游产业创新中心负责人王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被提名的城市都以历史文化遗产著称,各类遗产资源比较丰富,资源特色鲜明,包括整体格局、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等,同时也常常有大量的相关可移动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散落各处。

  同时,王聪还告诉记者,就拥有博物馆的数量、规模、等级、影响力而言,上述四地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及馆藏文物数量多、规模大、等级高、影响力强。

  据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录记载,北京有18家、陕西有9家、山西有6家、江苏有1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江苏省,仅南京市就建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何打造真正的“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不仅仅只是一座展示历史、文化、艺术的场所或城市地标。

  英国首都伦敦拥有非常著名的“四大”,即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国家画廊以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据统计,在疫情暴发前,大英博物馆每个月吸引访客超过37万人次,英国也因此被视为全球博物馆强国之一。

  在王聪看来,一方面,博物馆既是城市的标志,又是城市文化品位及档次的缩影。打造“博物馆之城”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助于整体提升当地市民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博物馆已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博物馆正在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空间,能够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

  因此,如何打造“博物馆之城”成为近期业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博物馆之城’是城市的IP,是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性空间的统一,而不是城市的‘外衣’。‘博物馆之城’的打造,是通过城市大动脉线上的博物馆向城市毛细血管上的博物馆融合互动,形成城市博物循环,使文化差异有效互补。”张成源以北京为例,认为城市主体本来就是一座大的博物馆,只是被赋予了新的现代化属性。“博物馆之城”的内容不仅是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文物载体,更多的是活化的、民间的、空间的史话和民艺载体,城市的独特文化、历史表象及美学表现都是“博物馆之城”的内容传播。

  王聪认为,倘若把不同规模等级的博物馆看作“点”,那么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就是“线”,“点”“线”结合则可以构造出不同层级的博物馆“网”;再通过“网”辐射到城市的“面”,共同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固堡垒,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实现保护、传承和利用。同时,她还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要有良好的中长期规划、准确的定位、特色的发展道路、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配备和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还应通过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聚人气,努力打造博物馆的示范馆。

  此外,王聪表示,在构建“博物馆之城”方面,北京的确堪称典范。据了解,北京通过研发博物馆精品科普课程活动,集结一批博物馆里的专业老师将系列课程送到校园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博物馆科普教育。特别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文博系统围绕“多元”“包容”两个关键词,与不同群体联结起来,为更多群体提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化服务,探索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诠释了平等的博物馆。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