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建筑之美背后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之美

金炎摄影作品《不忘初心 再上新程》

“这样的建筑只有上海才有,它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体现。”站在《生态绿之丘》组照面前,一位外地游客发出如是感慨。这是日前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揭幕的“建筑可阅读”全民拍摄影大赛作品展现场发生的一幕。展厅内,从古意古韵的水乡古镇到刚刚落成的文化新地标,从中共一大会址到“浦东三件套”……上海多样化的建筑语言被定格下来,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和品格,展现着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

在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眼中,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中西融合、新旧交替的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近代建筑为例,虽然不少源自邬达克、哈沙德等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但也有很多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比如,被称为沪上“小故宫”的杨浦区图书馆便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整栋建筑雕梁画栋、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天花彩画,尽显传统古风古韵。而包括外滩建筑群在内的几乎所有知名的上海近代建筑,都是中国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没有师傅们的精益求精、聪明智慧和追求卓越,这些建筑留不到现在。当然,我们如今的保护修缮提高了它的性能,注入了很多新的符合今天社会所需的功能进去,使其延年益寿,发挥更大作用。”唐玉恩说。

展览中,一张拍摄中共一大会址修缮过程的照片颇引人关注。画面上,工人们正在安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标牌,他们的小心翼翼和虔诚之心扑面而来,很是动人。

这正是上海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的一个缩影。为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上海不断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推动更多“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文化秀带”。

“不是我拍得好,是建筑本身太棒了!”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章明深有体会。他以参与设计的绿之丘为例,这里原是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它直接阻断了滨江空间的贯通。设计师与相关部门在协商之后,原本沉重的仓库上半部分被一层层削掉,呈现退台式、丘陵状的奇特外形,并装置了花槽植被。底层架空,让道路贯通,内部挖出一个中庭。阳光层层穿透,建筑物仿佛一个复杂的层层叠加的框架,光与影在此嬉戏,让人联想到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因为画面够美,组图《生态绿之丘》获得了“建筑可阅读”全民拍摄影大赛一等奖。“不是我拍得好,是建筑本身太棒了!”摄影师王洪刚说。

“只要你觉得上海的建筑是美的,你拍出来的照片也会是美的。”让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感叹的是,此次参赛的大多是业余摄影爱好者,许多照片是用手机定格的画面,体现了建筑与人的良性互动。早在三年前,上海启动“建筑可阅读”,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从近百处增至1039处,2458处老建筑设置了二维码,方便市民游客更快捷地了解其前世今生……在此基础上,申城今年推出了“建筑可阅读”3.0版,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人享受到“人民城市”发展成果。这之中,便包括“建筑可阅读”全民拍摄影大赛。

“建筑之美、服务之美、理念之美,归根到底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之美。”符湘林认为,正因为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无论昨天还是今天,上海都会吸引海内外四面八方的能人志士、能工巧匠,激发他们的灵感创意,从而诞生出一个个建筑奇迹。“这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既是上海从过去走向今天的力量源泉,也是从今天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