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开幕

北京时间2021年8月24日晚,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北京与威尼斯两地举行了开幕式。杭州亚运村村长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北京2022冬奥村、“只有峨眉山”剧场、北京白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等项目皆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澎湃新闻获悉,本届中国国家馆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回应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最大的院儿就是紫禁城,最小的院儿无处不在,就在身边。不仅记载着过去,也激发着当代建筑师和艺术家精彩的探索,从建筑的角度,为人类共同的未来给予启示。”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张利说道。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开幕式直播

在开幕式上,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介绍,本届中国国家馆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回应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展览分为“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共同感受——听院儿”和“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五个部分,参展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围绕主题进行传统的阐释与当代性构建,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组织和设计,力图通过近150件参展作品,为观众创造新鲜、独特,传统与现代、理念与实践交织的观展体验。

“‘院儿’是每个中国人都感到熟悉亲切的词。”张利说道,双年展如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确定于疫情之前,经过疫情,人们对此有了不同的意识。“建筑如何促进人与人的沟通,平等和融合,这自然地让中国人想到院儿——由多个家庭共同居住的院落,既可以指空间形态,又可以指生活在这个院儿里的人,分享同一片天空的生活共同体或者社区。”张利表示,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原型,“院儿”跨越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而长盛不衰。“最大的院儿就是紫禁城,最小的院儿无处不在,就在身边。不仅记载着过去,也激发着当代建筑师和艺术家精彩的探索,从建筑的角度,为人类共同的未来给予启示。”

雪中紫禁城,2020(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雪中紫禁城,2020(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北京胡同

山居小院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在致辞中表示,威尼斯双年展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之一。中国自2005年起,以国家馆形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艺术为媒介,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在深入挖掘“院落”在中国文化中从居住空间到社群到城市基本单元的不同内涵基础上,展现中国的集居智慧和“院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可能,对人类未来共同生活所呼唤的创新思维作出积极探索,既呼应了本届双年展“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的总主题,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答。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贝尔托·奇库托通过远程视频分享道,此次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题的重心放在了“共同”这个词上,这个词也出现在策展人选定的主题中,“中国馆的主题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传统,与在大社区中创造小社区的传统联系起来,”奇库托说道,“这种类型的建筑,这种大家共同居住、工作、娱乐的院落,让我想到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威尼斯,它由城市小广场、走廊、街巷组成的体系,与中国馆所展示的主题非常相像。”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军械库展场

此外,开幕式上,张利与参展建筑师代表崔愷,中国馆艺术指导吴洪亮、岳洁琼、赵鹏等围绕中国馆的策展理念、呈现方式、特色亮点等展开对谈交流,并与在威尼斯中国馆现场的都灵理工大学教授米凯利·博尼诺以视频连线形式进行了互动。崔恺指出,四合院是可以被现代化的,作为职业建筑师,他想象四合院能够带给当代建筑什么样的智慧;在他看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中国有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围绕四合院的保护,从城市更新、诗意栖居、人文社会的角度,跳出建筑学的语境加以思考。作为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分享道,建筑是身边最重要的与人相伴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地球称作一个院儿,太阳系是大体系,之于宇宙,又是一个灰尘。这其中有许多智慧。受到疫情的影响,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由都灵理工大学教授米凯利·伯尼诺担任现场执行,他在远程视频中展现了方案的在地化,其中,一堵长达34米的墙与现有的空间相互呼应,作为展厅的最后一个单元部分,由此将人群向户外引流。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开幕式直播

附:中国国家馆主题阐释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Hashim Sarkis)提出的总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旨在探讨建筑如何促进人与人的平等、沟通与融合。它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最熟悉的原型:“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在中文的语境里,“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

院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它跨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长盛不衰。“院儿”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遍布于从最大到最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理念,更持续激发着当代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探索,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着启示。

中国馆是一次围绕“院儿”这一主题的学术质询。为什么“院儿”过去能、现在也能、未来还将能让东南西北、三教九流的人彼此亲近?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空间编码,使得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院儿的基底上生成?院儿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惠于我们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中国馆中,这一学术质询将通过如下五个部分加以呈现。

第一部分 | “共同理解I” ——灵感与干预

邀请在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通过在平板电脑上的视频,讲述与“院儿”相关的灵感和设计。

“共同理解I” ——灵感与干预(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共同理解I” ——灵感与干预(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

第二部分 | “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

由6个中国杰出建筑师与6个权威历史学者通过全息投影剖析经典传统案例、构建当代诠释。

“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

第三部分 | “共同设计”——我的院儿

由 AI 艺术家何宛余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 6 个中国先锋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

“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

第四部分 | “共同感受”——听院儿

由声音艺术家朱哲琴创作的大型声音装置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旅程——“院儿”的感官体验。

“共同感受”——听院儿(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共同感受”——听院儿(图片来源:简盟工作室)

第五部分 | “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

在中国馆外的现实的院儿——小花园里,在一个凉廊中分享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线上线下(52.570, -0.48, -0.90%)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据悉,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原定于2020年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至今年举行。展期将持续至11月21日。

(本文整理自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直播、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