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人是城市建设之本

城市是人们留下生活印迹的空间,也是创造生活记忆的载体。一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凝聚着多方参与者的智慧和心血,他们不断尝试着去满足城市人的希冀与未来。有温度的城市、繁荣的城市、创新的城市……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的当下,我们的城市建设会走向何方?在产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路径及实践方式,可以更高效地推动科技产业发展?通过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我们将呈现出答案的一个探索方向。

当下的城市规划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您看来,人文视角应如何体现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

人文视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比如说城市的经济产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非常丰富以后,又产生了对城市更高的发展要求。当代怎样在中国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元素?我们现在实际上有两套话语或者两个谱系,一个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展现西方一些现代性很强的优秀设计元素,在一些城市的高新区,例如浦东新区金融街等地方,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面。

另外一个,是把人文因素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比如上海新天地、北京故宫、北京四合院、西安城墙等,这样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要让它恢复。因为前些年城市的大跃进或大拆大建中,很多优秀的传统历史建筑、传统城市的文脉街区空间布局,都被改得面目全非,或被大幅改造、拆除。

这就使得大家都觉得中国城市没有了根,没有了历史的记忆。很多地方就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感觉,许多城市没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没有独特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记忆。人们在城市里也找不到乡愁,因为熟悉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没有了。

在这个背景下,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设计师本身,大家纷纷有一种意识的变革或者觉醒,开始认识到要使我们的城市建设不仅有很好的材料、很好的设计理念、很好的使用功能,同时在这其中还有什么? 还有历史记忆,还有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还有各地非常丰富的文化符号,包括这些符号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

现在很多设计师也在做这样的工作,比如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和保护,讲究修旧如旧,尽量用历史的传统材料、传统设计观念、传统美学风格,来为一个城市构建历史文化街区,这种标志性的载体也很多。

我想这都是属于人文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您认为企业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企业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更好地为城市匹配合适的产业,同时更有效地发挥产业的作用?

对于改变我们城市的千城一面、没有历史文化印记的状态,企业家的作用非常大。我们一直讲企业家精神,因为很多企业家是规划专家、操盘手,是把政策思想和设计师理念转化到城市空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

我们经常讲一个城市建设得好不好,或者一个建筑建设得好不好,有两方面因素,一个是规划得好不好,一个是建筑者,也就是企业家实施得好不好。但是对建筑企业来说,我认为他们在和中国城市化一起成长的时候,大家也都慢慢关心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开始对他们产生引领作用。

在前一二十年的粗放发展阶段,大家敌视文化、不重视文化,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大家慢慢发现保留、保护、传承文化,修复城市老街区,不仅不会使企业或城市的品牌贬低,反而由于制造了一个更丰富的文化空间,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共生的空间,使得社区更有活力,使得企业从中获益更多。我想,正是这种观念,使现在和十几年前的企业家差别很大。

我想,未来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有了这么多经验教训,不管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城市规划者、城市建设者,还是城市居民,都应该慢慢有了共识,就是城市一定要有产业,甚至有支柱产业,有主导产业,这个城市才能长期保持稳定和繁荣。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城市一定要意识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把产业放在一个核心位置。这对于创造就业岗位、增加政府税收、为城市提供新产品、促进城市商业繁荣,都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

未来我们只要坚持产业建城,树立这样一个目标,将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规划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统筹考虑和布局,就能在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们特别希望看到的。

3、正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打造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是将科学事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一种实践。在您看来,该社区的建设应如何满足科学家的实际需求,并服务于上海的科技产业发展呢?

这种社区其实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设想,它是打造一个形态、功能比较独特的小城市。这个“城市”专门集聚科学家,让科学家继续灵感创造,集聚研究成果,同时也会有孵化和转化的作用。现在城市发展有三大要素,我们觉得越来越重要,第一是生态,环境要好;第二是人文,即我们讲的有温度的城市,人们会很喜爱这里,愿意在这儿待着;第三还有科技,因为创新发展是现在城市培育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培育未来的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摇篮和母体之一。最能够激发创新,最能够吸引科学家的社区或者城区,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进一步定点研究一下:第一,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科学?想要什么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什么能够最终激励他们?有时候不一定是钱或房子,也可能是良好的文化氛围或者契合的价值观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通过研究科学家的个性,研究他们的科学研究方式,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各种喜好。其实就是提供一种更加精致化、定制化或者人性化的服务,什么既能够真正留住科学家的心,也能够使他们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作用。第二,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科学研究生态。第三,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转化或实现科学研究产业化的路径。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