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HKS亚太区总经理曹斌:设计是对人和世界相处方式的探索

人物档案:曹斌,美国德克萨斯州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绿色建筑认证专家, 美国第三大建筑师事务所HKS国际建筑设计公司亚太及大中华区总经理、董事合伙人。


作为一名建筑师,曹斌1991年离开南京赴美留学的时候,正值他和导师齐康院士等人设计的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刚刚建成开馆不久,该项目曾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也是他硕士毕业论文的一部分。近30年后,他再重新回到故乡南京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项目,是华侨城欢乐滨江的W酒店文旅商业综合体项目和正在建设中的汤山园博园洲际英迪格酒店。

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上午,在南京华侨城欢乐滨江崭新的城市探索中心,我们和曹斌临窗对坐畅谈。这次以HKS国际建筑设计公司亚太及大中华区总经理的身份回来,他始终怀着一种难掩的兴奋之情。能在故乡南京参与规划并设计华侨城欢乐滨江这样一个城市地标性的项目,把自己30多年的建筑实践经验、见识与视野,连同建筑师的情怀和责任感,奉献给故乡的土地和人们,对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曹斌来说,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

曹斌希望华侨城欢乐滨江的建成,不仅能承载六朝古都南京所独有的文化精神气质,还能在和市民的互动和体验中,满足当今人们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活力的街区,有机地融入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了活力的城市。

在27岁离开中国之前,曹斌的生活轨迹基本上都在南京,活动范围在东南大学到大行宫之间的成贤街和碑亭巷这几条街上。他家住长江路,后来读大行宫小学,中学在九中,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东南大学(那时候还叫做南京工学院,后改为东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东南大学,都在家门口。1991年赴美留学深造,从未离开过南京的他,一走就跑到了世界的另一头。

曹斌从小喜爱画画。父亲在规划局工作,常会带一些建筑设计图和模型照片回来工作,曹斌看了非常喜欢。后来他偶然看到过一次东南大学建筑系学生的画展,中学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目标。“我是学理科的,但也很喜欢文科,又从小画画,我觉得建筑学是我最理想的职业。”这个志向成为了他一生的选择,再没有改变过。


与他同时期到美国去留学的同学,有不少人后来改行去做IT或者其他专业。当时正处在美国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IT行业工作机会多,薪资高,吸引了大批人才。而建筑师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刚去美国的那些年,和所有年轻建筑师一样,曹斌为生存奔波忙碌,他也从没有动过改行的念头:“一直都有一个偶像,是I.M. Pei(贝聿铭)。去美国就是为了学建筑,梦想就是成为贝聿铭那样的建筑师。”

1989年硕士毕业,曹斌留校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工作,他还记得当年上班的办公室在中大院的309教室,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当时同在一间办公室里的师兄中,孟建民、王建国、段进和常青几位老师,这几年陆续已新晋成为工程院/科学院院士。从这间办公室里也走出了中国迄今唯一的普立克兹建筑奖得主——比他高一班的师兄王澍。

和留在学校里做学术的学者建筑师不同,曹斌选择了执业建筑师的道路。他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学科,自己更喜爱设计和建造真实的建筑。所以在美国研究所建筑学城市设计硕士毕业后,便加入了大型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从事城市尺度上的大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0年前自费去美国留学的情况和现在留学生的状态大相径庭。1991年出国之前,曹斌和师兄孟建民院士及好友张宏教授连赢了两个设计奖:首届华人建筑师竞赛和中山大学永芳堂设计竞赛。两份奖金加上家里的积蓄,在美国第一学期交完学费以后很快就没了,他和室友四个人合住一间学生公寓,每天算着口袋里的钱过日子。上学期间,课余除了给系主任做助教教水彩课外,还在学校附近的小事务所兼职做设计画图。毕业后找工作,办绿卡,考建筑师注册执照,这一去就是5年没回过国。

在美国硕士毕业的时候正是1994年,那是美国经济的一个萧条时期,建筑系的同学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很多建筑师事务所大幅裁员,更别提聘用新人了。发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后,曹斌在地图上标出黄页上能查到的达拉斯所有的建筑师事务所,一家家去敲门。几乎每次都是失望而出,再开车去下一家,直到他来到HKS。


因为没有预约,也没有面试邀约,前台接待拒绝让他进入,曹斌拿出自己的作品集说:“麻烦你把我的作品给你们老板看一眼,如果他不想见我的话我就走。”结果他如愿见到了负责招聘的老板,一番深谈之后,得到了HKS的工作机会。这是他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

加入HKS,曹斌终于如愿,在美国的大型事务所成为一名建筑师。此后,他又经历了 PBK、 RTKL等几家不同的大中型建筑事务所,2018年又回到了25年前他在美国硕士毕业后的第一家工作单位HKS国际建筑设计公司,担任HKS亚太及大中华区总经理,负责HKS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的4个分公司,成为公司80多年历史上第一位华裔董事会董事。现在的HKS已是美国第三大建筑师事务所,世界排名前八,在全球有24个分公司,尤其擅长酒店建筑、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建筑、医疗建筑和体育建筑。

30年来的国际建筑实践,让曹斌体会到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筑设计绝不仅是文人建筑师在象牙塔里,根据个人趣味喜好把玩的形式与风格的游戏,或者网红时髦的一时喧嚣。“建筑师更应当关注广大社区民众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的生活品质的改善、建筑使用者的体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资源的保护,以及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结合到设计当中,反映当下的人类生活方式,打造永恒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


和小型建筑师工作室的文化建筑不同,大型建筑师事务所里规划设计的大规模城市尺度的项目,往往会影响到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从最初的策划定位、市场目标客户、开发模式策略、城市规划条例,到招商运营销售目标、成本管控、建筑材料选择、设计顾问协调等,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面对各种极其复杂的挑战,并且必须在各种参数因数的制约条件下协助业主开发单位做出最佳抉择,达成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久经历练的曹斌参与的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如今为能回到南京设计项目而感到激动不已,因此,华侨城欢乐滨江项目不仅将是未来南京城的一座地标,也会是曹斌故乡之情的一个地标。

华侨城欢乐滨江项目主要的设计概念,是通过一个充满活力的复合文旅目的地综合体街区,把滨江的绿色原生态景色与周边城市蓬勃发展的新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缘起长江,梦在金陵”。曹斌觉得这个规划概念非常令人振奋,但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设计挑战。HKS要对原来的规划设计中标单位的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和提升,要帮助华侨城把原来的规划概念在考虑到城市设计导则、招商运营策略和成本控制优化的情况下发展深化为能落地的设计。

“我们在这里不是要建造一个尺度巨大的市政广场或者公园,而是要打造一个活色生香,充满烟火气,能够让市民真正体验到生活美好的城市目的地。只有具有精神性的场所,才能给予民众良好的体验。”曹斌说,“建筑师的职责,绝不只是做几个漂亮的房子,拍几张好看的照片,再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我们要让我们创造的场所服务社区,真正为社区民众或外来的游客所用,成为城市新的目的地,吸引更多人到这里来。这里有每个人各自喜欢的风景,有每个人各自喜欢的店铺,可以邀约朋友或带小孩一起来玩。这里应该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


曹斌相信华侨城南京欢乐滨江项目,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业态上,都将在南京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它的建成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起着引领业界的作用。项目团队在打造烟火气、体验性和场所感的时候,大到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项目交通规划建筑布局,小到一条铺地、一道水湾的转折、一棵树的品种和大小,都精心考量,“让我们的城市真正归属于我们的市民”。

在酒店项目的文化特性如何体现城市个性上,团队做了很多研究。从“长江之门”到“文学之都”,最终选定了“六朝古都,一书如梦”的文学之都气质,从书本的形态中提取建筑设计的形式创作灵感,以表现建筑的在地性。“六朝古都,一书如梦,一本《红楼梦》把你带入金陵梦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但南京不只有《红楼梦》,还有《桃花扇》《世说新语》《随园诗话》……”


在曹斌看来,优秀的建筑设计应当是向前看的:“好的建筑应该反映当今的时代,反映当代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在往前看的同时,保留历史基因的传承。”在欢乐滨江的设计过程中,HKS使用了全球最先进的BIM的Cloud设计技术,力求以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建造方法来打造华侨城最新版的欢乐滨江精品。“我们希望欢乐滨江项目建成以后,在未来10年、20年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地标目的地。”

曹斌多次提到,欢乐滨江将会是南京的一个新地标,这也是华侨城在项目规划之初就想要实现的目标,这跟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滨江开发思路是高度契合的。

“未来的南京滨江应该像今天上海的黄浦江一样,是一个引领全球的复合型滨水开发模式。”曹斌认为,欢乐滨江的位置和地块性质决定了它必定会是滨江的重要标杆项目。在这样的项目定位上,他和团队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

面对如此复杂的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师的挑战绝不仅存在于规划和设计当中,更多还在于把极度复杂的设计落地建成,打造出极具感染力和体验感的场所。“把所有图纸上的东西全都落地实现,意味着很多的工作,保证最初设计的情怀不会在工程和建造的复杂过程中流失,变形。”比如项目中心轴线上的摩天轮广场,届时将矗立起高达139米的大轿厢摩天轮,轿厢可容纳20-30人,游客可以在里面用餐、聚会,甚至可以举办小型婚礼,摩天轮下临人工湖,湖边有取自秦淮画舫意境而用现代技法表达的船坞,还分布着包括米其林餐厅等美且优雅的店铺,摩天轮的倒影映在水面,广场上铺着光电效果的互动LED屏地砖,随着行人脚步变幻颜色,当夜晚来临,音乐、色彩、摩天轮,伴着湖面上的水秀表演,微风拂过,无论是与家人孩子,还是与好友知己,漫步游玩,或者闲坐消遣,都将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去处。

再比如W酒店,在规划中他们反复推敲酒店建筑与水景、江景和摩天轮的关系,屋顶露台上设计了无边泳池,走在街道上可以抬头看到无边泳池的水沿墙流下,与整体项目景观相互映衬,将世界顶级品牌酒店与艺术完美结合,融入到街区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气息当中。

等到项目落成那一天,再走在欢乐滨江的街道中,曹斌心中对于南京城的那份情感也许会变得更加温暖而激动。他对自己有信心,也对华侨城有信心:“华侨城是一家有情怀有担当的开发企业,他们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专业经验。欢乐滨江项目一定会是有品质的,并将成为未来文旅开发的新一代标杆。”

【对话曹斌】探索的终极境界: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城品人物:谈谈你对探索者的理解。

曹斌:我觉得探索者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很多革命性的突破依赖于这些探索者,是他们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城品人物:结合你的行业经历,聊聊你的探索认知。

曹斌:我最早的职业经历是在大学里留校做老师,在南京设计的第一个建筑是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当时是在我的导师齐康院士的指导下做的硕士毕业设计。后来去美国留学,定居和工作。在近30年来的建筑实践中感觉到,建筑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建筑设计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特别是在中国目前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设计实践,特别是我们规划设计的这种大规模的城市性项目,应当以对社区民众生活品质提高和改善为目的。

城品人物:在你的工作经历里,最重要的探索是向哪个方向进行的?

曹斌:最早的建筑学训练都是一些关于形式、色彩,空间等物理性的形态构成和风格语言。但随着在这个行业的实践,慢慢发现建筑的语境和意义更为广大。我们的设计创造,应当是通过材料形成的建筑物、建筑群形成的公共空间,最终创造一个富于精神意义的场所。这个场所应当让其中的使用者都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从物理性形态发展到精神性形态。我觉得这是我在建筑实践过程中所探索的终极境界,就是通过物质的手段,塑造精神的体验。

城品人物:你的探索性在华侨城欢乐滨江项目有哪些体现?

曹斌:华侨城南京欢乐滨江项目是一个规模非常大、功能非常复杂的文旅性城市综合体。我们的工作是对原来的中标规划方案进行完善和提升,技术上对它进行优化,确保它的落地性。

欢乐系是华侨城在业界非常成功有名的文旅开发产品,在许多城市都有不同的版本。对南京欢乐滨江项目来说,我们的挑战不仅是避免简单地复制已有的产品模式,或是设计一些漂亮的房子和建筑立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此项目上要有创新,在特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南京这座城市特质的的场所精神,能够体现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并且为南京市民提供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新地标和目的地。

我们的团队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南京的城市历史人文,研究项目中各种复杂的业态功能,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面,我们有很多探索性的创新尝试,从空间序列的塑造到最终的建筑形体构成,包括新材料的使用、互动式电子光媒体和最新体验科技的使用。

城品人物:在设计过程,将南京历史传统与新的文化结合,你们做了什么样的探索?

曹斌:W酒店是万豪集团一个具有非常鲜明品牌辨识度的设计酒店,我们希望华侨城欢乐滨江的W酒店具有独特的在地性。我们分析研究了南京城市的历史人文特点,希望我们的设计在既能反映南京丰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但又不会很快过时的“Timeless”的全新的设计。那么在设计过程当中,提出“六朝古都,一书入梦”这样一个概念,从许多南京特有的传统的元素中提炼出形式创意的灵感,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最新设计方法,再将其和新的建筑材料结合,发展出很多有创意的东西,从而打造出反映当代南京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场景与形象。这是我们非常自豪的。

城品人物:你认为探索和实践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曹斌:当年在建筑学校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扎哈·哈迪德的名字,当时还是解构主义初出的时代,她的香港顶峰国际设计竞赛表现图,作为建筑学生的我们都很难理解。但今天她已经成为当今建筑界的一个标志。扎哈今天遍布全球的建成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的电脑技术、建筑材料、建造方式对我们设计行业革命性的影响。从她整个职业生涯的作品可以看到,她早先的一些非常学术的探索理念到今天已经遍地开花,成为建筑界人人敬仰的大师。从她身上可以看出这种探索与实践的关系。

城品人物:在你心里,谁是真正的探索者?

曹斌:我觉得真正的探索者们,他们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比如说比尔·盖茨,他把商用计算机带入到个人电脑时代;比如说乔布斯,他用苹果手机将我们带入到智能手机时代;比如说马斯克,他的SPACE-X取代了NASA发射了那么多商用火箭,而且用特斯拉将汽车行业带入了电动车时代。这样的人就是改变人类历史的探索者。

在我们建筑业界,探索者是像扎哈·哈迪德一样的建筑师,做为很多建筑师的偶像,她的建筑设计方法和作品体现了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成就和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品人物:分享一下你最近读过的书。

曹斌:《里尔克精选集》《闲情偶寄》《心画》《灵魂体操》《本源》《恋爱中的建筑》《建筑的诗学》《自然的建筑》。

编辑:gdphpcms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