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同济大学建院教授杨贵庆:美丽乡村的规划需要文化定桩

  从上海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350多公里,动车3个多小时。这350多公里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已经走了8年多。

  作为黄岩美丽乡村“首席规划师”,8年多来,杨贵庆两周一趟往来于上海和黄岩之间,几乎走遍了黄岩的每一个角落,风雨无阻,寻找适合黄岩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 摄(下同)

  村里人说起“杨教授”,都非常熟悉他工作的“三件套”:一顶草帽、一个布袋、一根竹杖,时间长了,他便成了大家口中的“布袋教授”。

  “杨教授的布袋就像是机器猫的口袋,藏着乡村发展的魔法。”穿梭在乌岩头民国气息十足的古村落间,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有些感慨:“这次因为疫情,杨教授破天荒地3个多月没来了,我们都很想他。”

  “我也很想大家。”回想起8年前被学院老院长陈秉钊教授推荐初到黄岩时的情景,杨贵庆用了“巨变前夕”四个字。如果不是当时的新农村建设,这些古村落说不定已经“消失了”。“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拆旧建新,不是‘涂脂抹粉’,乡村的美丽是由内而外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化什么样的妆’。”找到每个村子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定桩”是杨贵庆在给村子做整体规划时最先的切入点。

  更为重要的,是陪伴。“我们不是合同式的规划,而是陪伴式的,这样规划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实。”古村落修旧如故、老街的水泥地变成青石板、古戏台修葺要恰如其分……在陪伴的过程中,杨贵庆和一些村民及施工队“斗智斗勇”——“雨水是财水,肥水不流外人田(铺地少用水泥注重生态)”“古村落房屋的风貌是同花顺(色彩协调很重要)”“伴娘不能太抢镜(建房要尊重山水环境)”……他总是能在自己专业理论体系里找到深入浅出的比喻,用来说服当地的村民。

  沙滩村、乌岩头村就像杨贵庆的两个孩子,在他的“陪伴”下,慢慢成长起来。用屿头乡党委书记陈康的话来说,如今的沙滩村,“村民们都服杨教授,他说怎么弄就怎么弄”;而杨贵庆却说:“一个村7岁,一个村5岁,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会自己走、自己跑了,我就可以放手了。”

  屿头乡沙滩村入口处,古樟树撑起一方天地,一排可供村民和往来人群休憩的连廊,正对着复建的古戏台,如果哪天台上有戏开唱,这里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而这一幕,在杨贵庆画出规划图的那一刻,就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一遍一遍上演。

  “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导演。”杨贵庆对于古村落修复的规划是“场景式”的,“我们不是要规定这个空间做什么,而是要给它提供可以发生什么的机会,这样往往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沙滩老街保留了石板路,杨贵庆手里的竹杖划到哪儿,村里的河流就往哪儿引流,就连河里的水位多高,也是按照他的要求落实的。“做这些规划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这样的场景,城市里来的小孩光着脚丫在石板路上自由奔跑,在路边的溪里嬉戏……”事实上,在杨贵庆脑海里发生的这一切,如今已经真实地发生在沙滩老街上。

  都说走过沙滩老街,犹如穿越了千年的历史,可以一路感受岁月的变迁。老街的端头,是藏在老房子里的新酒店,酒店对面一个小三角的空间里,杨贵庆也给它留下了一种可能性。

  “原本那里是一个小小的柴火杂物房,我们把它设计转变成一个酒吧,对于老街对面乡村酒店住下来的游客来说,这里会给他们的夜生活提供一个新的选项。”杨贵庆师生团队在黄岩的实践,被总结了10条乡村振兴工作法,杨贵庆说,这些只是“打拳的套路”,实践中更为重要的是精准应对,要因地制宜打出“组合拳”。相对于建筑修复等肉眼可见的“有”,“导演”们给空间留下的“无”,才是成就各个乡村特色发展的无限。

图说:乌岩头村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

  在黄岩,说起杨贵庆,听到的都是感谢。

  “其实合作是双方面的,是双赢的,这何尝不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同济实践呢?”在这一场长达8年多的实践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的教学实践基地在黄岩西部山区落地生根,一批又一批学生跟着杨贵庆走进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在中国乡村历史性变革的实验场上迈开脚步。

  “这么多年,十几个研究生毕业,很多已经是主创设计师。他们正带着乡村振兴的理念活跃在全国各地。”这样“扎根”的实践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在乡村振兴学院的培训学习过程中,不少省市看到黄岩实践的成果,向杨贵庆发出了邀请,请他参与当地乡村的发展规划,一些被杨贵庆婉拒了。

  “对于陪伴式的规划来说,时间成本非常重要。如果太远,成本就太高。”虽然这么说,但杨贵庆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可以跟邻近的高校结对子,进行在地化指导,更为高效。”同时,对于上海的高校来说,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让更多的A 学科、优势资源在广袤的土地上“扎根”,“智力辐射长三角”,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智库”和推动力。

  未来的中国乡村会是什么样子?“乡村会成为现代化中国的一部分,并且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生活在城市或者乡村,将不再是贫富的选择,而是价值观的选择,是文化类型的选择。当然,乡村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性子,总有一天你会看到,乡村是有希望的,是让人向往的。”杨贵庆说,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一场乡村振兴的大戏,已缓缓拉开帷幕。


编辑:刘晓茜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