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马岩松:通过建筑与城市对话

  中国建筑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建筑师在30岁前是不可能成名的,除非你是马岩松。30岁那年,这位北京小伙中标加拿大的“梦露大厦”,击败了来自世界70个国家的91份提案,成为首个赢得国外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一战成名。“梦露大厦”拥有全曲线的外形,梦幻优美,令人过目难忘。此后,马岩松给世界各地设计了多个特立独行的地标性建筑。颠覆传统的设计风格和犀利的言论,让他备受关注。

  马岩松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MAD,既指“马的设计”,也有“疯狂”的意思。他希望它是一种“文化搅局者”的身份。他在试图改造中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形象,并希望通过建筑去和每个地方做一个文化上的对话。马岩松如同一个城市的针灸师,其建筑常常带有一种对现实问题尖锐的批判性。但作为一个胡同长大的北京人,他这些年最看重的项目,却是一个带着温情色彩的“胡同泡泡”,表达了一种对当地居民的关照,和对胡同未来的思考。

  Q&A 马岩松x新浪

  新浪:你是如何走上建筑师这条路的?你的启蒙来自于什么?

  马岩松:我从小喜欢画画,其实是在老师的建议下选了建筑专业。我刚开始对建筑的兴趣也不大,在北京看到的都是古典建筑,没有接触到太多现代建筑。后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在学校看了外国的建筑类期刊,发现原来建筑还可以这样,建筑原来是一门艺术。当代建筑有很多种风格,可以表达很多思想,这让我感到兴奋。

  新浪:你喜欢在建筑里体现自然,这和在北京成长的经历有关吗?

  马岩松:记得在学生时代,老师让我们设计一个广场,我却设计了一个树林,把建筑设计当成了景观设计。这和成长经历确实有关,北京城和自然融合的很好,北海和景山完全是造出来的,但反倒老北京是让人感觉非常自然的。这些没有察觉的、很独特的记忆很自然地进入我的生活,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影响。

  新浪:据说你大学时期特别喜欢泡在图书馆,看国外建筑类期刊。这些期刊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马岩松:当时国内的建筑学术界比较保守,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很好,有很丰富的国外建筑期刊。它们就像互联网一样,带来世界上最新的建筑资讯。这对我的冲击很大,我不仅明白了建筑是艺术,也接触到了后现代结构主义。这些期刊对我来说像氧气一样,让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当时看中国建筑,是提不起兴趣的。在我看来,建筑不是产品,而是文化的表现。它应该是有自己的生命的,能够表达个性和自由。

  新浪:留学期间,你为何读亚利桑那大学还没毕业,就转学到了耶鲁大学?在耶鲁的学习给你带来的最大收获是?

  马岩松:当时去亚利桑那大学是因为有奖学金,但上课后发现那些课程太简单,不是我想要的。后来了解到,耶鲁大学请了当今最红的建筑师作为老师,在这里有很多理念的碰撞,便对那里心生向往。

  在耶鲁的经历让我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条路。独立性是很重要的,你所表达的就是你的价值。每个人都在自我发现,自我调整的路上走着。这里没有权威,给每个人留出了自我判断的空间。犹记得在最后一堂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你们以后应该全部忘记在这里学的东西。

  新浪:2004年,你回国成立了MAD建筑事务所。头两年,当很多同行忙着盖楼时,你却一门心思参加各类国际竞赛竞标。为什么?

  马岩松:因为那时候刚毕业,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过程,所以参加了很多国内的竞赛竞标。那段时间经历了不少挫折,我一气之下参加了加拿大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却没想到拿到了设计权,设计了“梦露大厦”。

梦露大厦

  新浪:你是如何有了“梦露大厦”的设计灵感的?

  马岩松:其实这个有点像我在学生时代的作业。当时就是想设计一个“自由的大楼”,打破那种力量感,有点反现代主义。这其实是对当时北美那种钢筋混泥土城市的一种对抗。当时所有的大楼都是直线的,但在自然界几乎是没有直线的,我就设计了一个曲线的大楼。

  新浪:因为这个建筑的设计,你成为首位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你认为它为什么能中标?当时心情如何?

  马岩松:当时挺高兴自己能够挑战成功。建设性是建立在批判性上的,那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胜利,一次挑战现有规矩的成功。“梦露大厦”表达的,其实对西方的批判性。这是文化里长出的一种批判性。之所以能成功,大概是你能带来别人都带不来的东西。

胡同泡泡

  新浪:这些年,你完成了很多超大体量的纪念碑式建筑,却将十多年前的小项目“胡同泡泡”视为最重要作品,为什么?

  马岩松:我很看重建筑的情感表达。我设计“胡同泡泡”的初衷,是考虑了胡同的未来,希望里面的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它具有未来感,但同时也有对人的关照。它既展现出对传统生活的对接,也有对环境与自然的尊重。

  植入到四合院的胡同泡泡,其实属于我当时提出的“北京2050计划”中的一项。其余两个比较难以实现,分别是被绿色森林覆盖的天安门广场,和在北京CBD上空漂浮的空中之城。我觉得建筑师具有这种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他应该是预言家,理想家,抛出一个新的想法,让人们可以讨论。

  新浪:你认为最好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马岩松:他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有独立的才华,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好的建筑师可以用建筑给世界留下思想和理念的物理依据。我认为伟大的建筑师,会追求建筑精神性的最高表达。

  新浪:你曾说过“建筑师也是观念输出者”,你认为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最缺的是先进的观念还是什么?

  马岩松:观念是和文化有关的,独立性非常重要。中国建筑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挣扎。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从传统的价值里,生长出新的东西。它应该是东方和西方都没有的新生事物,但骨子里和东方思想一脉相承。

  新浪:你觉得未来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马岩松:我认为,未来的城市应该回归建城的初衷。未来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很多不同思想可以碰撞的地方,具有交流的便捷性,同时也应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何如今大城市的人周末总是想去郊区和野外?我觉得是因为现在的城市无法满足人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城市应该是人类情感的栖息地,兼顾自然和精神性,回归初衷。中国现在已经有一些这样发展的迹象了。

编辑:李梦丽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