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新弥生派”建筑师代表——隈研吾

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他和伊东丰雄、矶崎新、妹岛和世被视为当今日本的四大建筑巨擘,不断以其新作,跳脱20世纪的立方体框架,创造出建筑的新语汇。他就是隈研吾(Kengo Kuma)先生。

个人经历

隈研吾于1956年8月8日出生在日本横滨,曾就读于英子学园初中和高中,1979年从东京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在日本Sekkei和Toda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1985年至1986年,他以访问研究员的身份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1987年,隈研吾创立了“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名为“隈研吾事务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他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受欢迎的建筑师之一,致力于复兴和振兴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并将它们与现代主义方法相结合。为此,隈研吾的主要关注点是材料及其与日本传统的情感联系。

隈研吾的目标是恢复日本建筑的传统,并为21世纪重新诠释这些传统。1997年,隈研吾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并于2009年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他经常进行演讲,并撰写了许多书籍和文章,讨论和批评当代建筑的方法。著名的出版物有《负建筑》、《十宅论》、《自然的建筑》、《建筑的声音》等。每本著作都偏重于一个理念的论述。

设计理念

1、自然的建筑

建造“自然的建筑”是隈研吾早期的建筑目标。“微粒的建筑”“负造型”“负建筑”都是为了建造出更贴近自然、更有生命感的建筑。

隈研吾认为自然的建筑应该具备以下三点特质:利用自然的材质修建、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性、与大地紧密的相连就像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样。

波特兰日本花园

自然的材料

对混凝土材质的批判是隈研吾建筑理论思索的出发点。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材质形成的墙体是冰冷阴沉没有生命力的,而天然的材质,如木、竹、夯土、石头等自然的材料有生命的气息,能够不经意的就将我们带入他所生存的环境之中。

KITHUL-AMI纪念亭,斯里兰卡

时间的连续性

天然的材质是脆弱的,脆弱的表现就是很容易留下时间走过的痕迹。木构架的建筑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从开始修建到慢慢腐朽,中间是一个缓慢衰老的过程,时间的痕迹显露在材质的表面上,成为街角巷口的回忆。天然的材质将四季交叠写入建筑之中,建筑在时间的酝酿里历久愈纯。

波特兰日本花园

从大地上生长出来

自然的建筑应当是接地气的建筑,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就像从农村里滚爬出来的孩子一样,看似朴实,实则丰富。这样的建筑不刻意凸显自己,不妄想战胜重力,不卖弄技巧,安安静静地守护着自己应当守护的东西。

OZU-ANA移动装置,日本镰仓

2、微粒的建筑

微粒建筑观是隈研吾建筑理念的核心。隈研吾曾说:“我的目标不是创造像微粒一样的建筑作品。我希望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一样的状态,与这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

星巴克臻选烘培工坊,东京

最初建筑的微粒性探索是为了实现“自然的建筑”这一目标,隈研吾认为生命是由微粒组成的,如果将建筑型材处理为微粒一样的质感,就能使建筑更加接近自然,更容易亲近人类。随着隈研吾建筑创作的进展,微粒建筑观逐渐成为了他的建筑理念的核心,几乎存在于他所有建筑之中。

日本平梦观景台,日本静冈

隈研吾的微粒建筑观可大致归纳为一下三点:

距离感

在日本社会,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是自我修养的体现。为了洁身自好,不卷入是非,日本人保持着与他人、与社会的距离。在恰当的距离里洞察人性,这种孤独而真实的态度,使日本文化呈现出捎带刁难和没有归属的气质。

CERABO KUTANI博物馆,日本

在《十宅论》中,隈研吾写道:就在这忙碌生活即将开始之时如果能跟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睁开懵懂的双眼,用一种捎带刁难的眼神,用一颗没有归属的心,孤独地去观察社会,这将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莫大的意义。

隙间

间是一种距离感,隙是一种分散感。隈研吾认为,如果物与物之间压得很紧实,挤在一起没有缝隙,就会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而且难以应对环境状态及方法得变化。有了隙间的存在,事物才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形成一种柔软又坚韧的感觉。人被社会压榨着努力工作的状态,正说明隙间的意义所在。他希望建筑可以存在让人喘一口气的空间,能够在隙间的缝隙中自由变换。打破混凝土的死寂,让建筑展现出与人的身体相贴合的自然感。隙间可以令建筑变得自由。

日式园林宅邸

微粒感

隈研吾的建筑没有刻意地表现建筑的轮廓,他的很多作品都呈现着微粒一样的分割方式 ,好像一个没有边界,没有突出焦点的混合物,以此来融入环境之中。每个构件之间都留有空隙,风和阳光能够自由通过。将材料碎裂成微粒后,材料的视觉效果更加神奇,触觉品质也愈发强烈。

洞爷湖WE酒店

微粒感的概念是与自由相关的。一个巨大的物体拥有太强烈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对空间具有很强的限定作用。隈研吾不喜欢这样的威慑感和限制感。他更喜欢传统日式木建筑充满了细节和缝隙的小巧玲珑的感觉。在这样本身很微小谦卑的建筑中,人们才不会感到局促压抑或者被限制,能够自由地开展自己的生活。

3、负建筑

隈研吾从项目周围的环境和背景中汲取灵感,借鉴当地文化或特色自然形态,以消除场地上建筑的异化感。它通过材质(如砖、瓦、玻璃快)的悬挂或吊装,形成一种量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有时候逐渐转化为自由的无序,是一个过渡,而本身这种量的秩序又是内敛的,是通透的,建筑内外并没有强硬的分割,因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是模糊的,与环境融为一体。

WOOD/PILE冥想小屋,德国

因此让建筑消失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筑(相对过去建筑作为空间占有物的强势姿态)在历史、文化、环境面前的”消失“,它不再是场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也不是统占空间的专注者,而是服务者,是附属地位。

云峰山温泉度假村,中国

结语

隈研吾是一个喜欢沉思的深刻的人,他有点固执,也不会灵活地适应社会,他拥有建筑质朴而单纯的气质,而这也正是他本人地最佳写照。

隈研吾对建筑的思索,是从对混凝土建筑的批判开始的,他想要打破混凝土造成的巨大生硬的建筑形体,营造一种更贴近自然的舒适环境。隈研吾早期建筑的目标是“自然的建筑”,由此为出发点发展出了“微粒的建筑”这一表现手法和形式理念。“负建筑”是隈研吾建筑理念的根基。

隈研吾执着于对建筑本质的思考,深入的探讨了建筑每一个细部的意义和逻辑,批判辨析建筑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一个个在今天我们看来夸张可笑的实验性建筑突破传统,创造新的可能。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