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薛峰:一位建筑师的“无障碍”理念

两会期间,“无障碍”成为热门关键词,多位代表委员积极呼吁加强无障碍建设。无障碍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乃至全社会成员平等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条件,是普惠性、通用性、必要性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薛峰说:“我们总讲高质量发展,讲提升城市品质,怎么提升,作为建筑师,不要只盯着大活、超大活,要学会干细活,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不要瞧不上这些小事,小设施才要大师干。”

薛峰

1966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集团总建筑师。主持研究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技术体系等,开发数字孪生无障碍城市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对话薛峰

《三月风》:无障碍环境设计其实是学建筑科班出身的必修课,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或看到无障碍通道不合格、无障碍设施不健全的新闻报道,甚至出现一些社会事件引起公众讨论,“基本功”和现状发展对接不上的原因是什么?

薛峰:我们国家发展速度非常快,中国有自己的特色,全世界没有先例,这些年,我们一直在高速路上奔跑,据我了解,世界上最高的最长的最大的建设项目很多都在我们国家,比如我们有全世界长度最长、分布最广的盲道。我们以前追求的是有没有,很少关注到像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它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在有没有的问题解决之后,才开始讲好不好,现在要求我们干细活,无障碍就是重要的细活之一。以前建筑师们大都追求高大上的项目,现在逐渐向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向靠拢。

薛峰手绘的老北京胡同,营造了干净整洁 、井然有序的居民生活环境。

《三月风》: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国家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对无障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只是残疾群体,它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您怎么看待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薛峰:第一,对无障碍的需求就像你说的,我们的人口基数在那,3亿老年人和接近1亿的残疾人,无障碍对他们来说是刚需,这么大的需求量我们不能看不见。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需求也提高了。比如,原来跨几个台阶,你没有牢骚,觉得能有台阶让我走就不错了。现在你提着一个行李箱,遇到台阶会嘀咕为什么有台阶?小孩以前滑滑板摔了,家长嘱托小孩要小心,现在可能会抱怨,这个城市怎么能让我的孩子摔跤呢?无障碍其实成了全龄化的需求,人人都需要,更要加倍重视。我们现在讲建设“全龄友好”的城市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为某一个特殊群体服务,残疾朋友听了也会高兴,他们不想被特殊关照,人人都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受益的一分子。

为精准帮扶残疾人家庭,作为中建集团党委委员,薛峰组织党员建筑师走街巷、进社区、下乡村,与残疾人和老年人进行入户交流。

《三月风》:您提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细活,是“绣花功夫”,再细致的活也有步骤。结合我们的发展现状,谈一谈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有怎样的流程?

薛峰: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只是空间上的,它包括信息无障碍,也包括对应未来生活、甚至是数字化生活的无障碍。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包括技术系统、信息化系统、数据系统、评价系统,每一个系统都要有对应的标准体系,比如城区街道无障碍的系统性配置标准、不同空间对应的标准体系;第二,系统建立了,需求明确,会发现无障碍环境建设背后很关键的一环其实是产业化的发展;第三,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跟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

薛峰主持设计了杭州西湖滨湖步行街适老无障碍微改造,完成几百项人性化微改造节点设计,获得全国无障碍设施设计精品案例。

《三月风》:系统建立之后,带动了产业化,我们国家在无障碍设施方面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薛峰:无障碍设施对应的产业包括器具、辅具等,这方面我们每年的需求量从数据来看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实际需求量却非常大,说明我们的产业化发展远没有带动起来。而且,这不是夕阳产业,是朝阳产业。很多人提到产业化发展,第一反应是国家为什么不支持?政府为什么不给钱?这是保姆思维,我们应该立足于市场,了解需求,列出需求单后清楚哪一类是政府要做的,哪些是企业要做的,要分门别类。政府是引导不是主导,但政府要把系统搭得越来越细,想得越细,之后的活儿才能越做越细。

《三月风》: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国家层面还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薛峰:从理论上来说,政府要做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描绘场景,描绘未来的场景。我们给各个地方做无障碍城市导则,第一个任务就是描绘场景,我们要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老百姓未来是什么样,国家为老百姓做了什么事。比如用图集、图册的形式,强调易懂性。老百姓懂了才能共谋共建,光靠国家是不够的,只有共谋共建才能共享。

《三月风》:您前面提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第三点是和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具体应该如何落实?

薛峰:举例来说,肢残人出门不方便,他不知道前面的路况是什么样,他可不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获取前方道路的路况?这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任何一个大一点的信息公司,都能做成。北京是全世界大城市中盲道最长的城市,但利用率很低,我们可以用信息化手段生成电子盲道,哪个地方通行人数多,哪个地方老年人多,哪个地方根本没有必要铺设盲道,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直接获取,每个人的信息都能够被抽象化,这不是侵犯隐私,人只是一个轨迹,这就是未来数字城市或者叫数字孪生城市。

现在做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改造,今后也应该朝着信息化改造的方向走。首先改的方式就可以信息化,可以用一个平板电脑直接让老年人从菜单里挑选他需要改造的地方,当场组合场景给他们看。其次,器具的使用也可以信息化,不局限于手机,老年人出门不方便,他想去天安门广场,那直接在家里就可以有沉浸式的体验,利用技术的隔空场景体验,完全能做到。无障碍改造千万别弄成简单的空间改造,它改造的是生活,改造了生活场景和生活本身的丰富性。

薛峰主持设计的2022年冬奥会崇礼太子城国宾山庄项目,巧妙地将建筑物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中。

《三月风》:在系统化搭建、产业化发展、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提供哪些保障?

薛峰:首先,职业认证机制,不是您有爱心就可以帮老百姓做无障碍改造,专业化的资质认证是必须的,做完了和做得好,做得好和做得美都不一样。而且做无障碍改造的人应该有建筑学的背景,对这件事要有热情。其次,要有产品认证机制,我们现在有绿色建材的性能认定机制,但无障碍涉及的大多产品还没有。最后,需要验收机制,这是专业化的延伸。绿色生态、安全、无障碍、风貌,这四点是国外强制性的验收标准,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后两条处于初期。

薛峰主持设计的杭州西湖滨湖步行街适老无障碍微改造项目。

《三月风》:中国建造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原来的粗放式发展到现在的高质量发展,注重生态和绿色,无障碍环境建设其实也是绿色建造的其中一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真正的“绿色建筑”?

薛峰:绿色建筑不仅是老百姓理解的绿植多、节能,它是以解决实效功能,提高舒适性、环境品质为前提,全寿命期和全产业链的技术整合。首先,全产业链就是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把房子当作一个产品,虽然和汽车比,造房子的体量大得多,但不是不可能,你放进工厂的产品和现场靠责任心管出来的产品肯定不一样。未来就要做这件事,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全寿命期就是从开始建造房子到拆除,始终看到房子的发展和可能性。城市是生命体,房子也是生命体,它建成10年后是什么样?建成100年后是什么样?最后150年了,房子要拆了,拆了后是什么样?中间出了问题,可以修改得更好,它拆除后,要连拆的那点沫都能利用,不是房子建好就没事了。房子从诞生到消失的整个过程是进化的,是越来越好的。

绿色建筑的概念实际上跟老百姓的贴身生活很靠近,像健康舒适,看得见摸得着;服务便利,也看得见摸得着;生态宜居,也看得见摸得着。未来,应该让绿色建筑给老百姓更多获得感、更多幸福感。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