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得主:莉娜·博·巴尔迪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于2021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举行(点击这里复习),这届威尼斯双年展中,莉娜·博·巴尔迪(Lina Bo Bardi,1914~1992)荣获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青年时代的莉娜·博·巴尔迪 ©www.arquiscopio.com

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高度评价她:“倘若说有一位建筑师能够最恰当地展现2021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那莉娜·博·巴尔迪则将是不二之选。她作为设计师、编辑、策展人和运动发起者的职业生涯,时刻提醒着我们建筑师作为召集者的角色,和实现社会愿景的责任。同时,莉娜·博·巴尔迪在如战争、政治冲突和移民等困难时期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力,时刻保持着创新、慷慨、乐观的精神,并影响了许多人......最重要的是,她强有力的建筑表达在一众设计中脱颖而出,将建筑、自然、生活和社群结合在了一起。经她创作的建筑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艺术形式。”

莉娜·博·巴尔迪1946年照片 ©Pietro Maria Bardi

莉娜·博·巴尔迪的一生颇为传奇。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移民,是横跨建筑、艺术、家居、出版等领域的“斜杠青年”,更是巴西城市及设计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莉娜·博·巴尔迪在意大利

莉娜·博·巴尔迪,原名阿奇丽娜·博(Achillina Bo),1914年生于意大利罗马。她童年时期经历了一战,少年时代法西斯主义在悄然崛起......战争逆境中成长的背景,对她其后的建筑与美术设计有重大影响。

当时很少有女性建筑师,但她还是不顾父母反对进入罗马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彼时,现代主义建筑蓬勃发展,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要素”、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思想已经出现。大学时代的莉娜·博·巴尔迪深受现代主义熏陶,尝试使用全新的建筑语言与现代技术。

1939年,大学毕业的她移居米兰,与建筑师卡洛·帕加尼(Carlo Pagani)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二战爆发后,多数建筑师很难接到建筑项目,于是纸质媒体便成为他们表达设计理念的重要平台。

1943年,工作室在米兰空袭中毁于一旦。她并未放弃设计梦想,而是做了DOMUS杂志副总监,负责写稿、设计插画。(DOMUS杂志由Gio Ponti于1928年1月在米兰创刊,是意大利的建筑、设计杂志)当时她负责的专栏是“二战对整个意大利影响”。这一切深深影响了她对所处世界的看法。

莉娜·博·巴尔迪在DOMUS杂志设计的建筑插画 ©Domus Magazine's archive

莉娜·博·巴尔迪在DOMUS杂志设计的建筑插画 ©Domus Magazine's archive

1946年莉娜·博·巴尔迪与艺术收藏家彼得罗·玛丽亚·巴尔迪(Pietro Maria Bardi)结婚。一年后,她和丈夫移居到巴西里约热内卢,重新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她说:“在被战争毁灭的世界中,巴西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等待着我们建造新建筑。”

莉娜·博·巴尔迪1946年在去巴西的船上留影 ©Pietro Maria Bardi

莉娜·博·巴尔迪在巴西

1947年莉娜·博·巴尔迪夫妇到达巴西。不久,她受阿西斯·夏特布里安(Assis Chateaubriand)的邀约,主持圣保罗艺术博物馆(MASP)的设计。

博物馆原址是夏特布里安办公大楼,经过莉娜·博·巴尔迪简单进行室内设计后,开始举办展览。莉娜·博·巴尔迪用玻璃与混凝土设计了有悬浮感的画架,令画作可以远离墙壁放置,开创了展览设计的新面貌。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初期室内设计 ©Romullo Baratto

她的设计草图色彩斑斓,有种孩童般的天真质感。

莉娜·博·巴尔迪草图,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前广场活动构想 ©Lina Bo Bardi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的整体施工于1968年正式完成。建筑充满力量美感,工程巧妙,其清晰的结构主导了建筑的形式语言:位于地下层的是报告厅、办公室、图书馆和其他辅助设施,地面层是公共广场,建筑主体被4根混凝土柱子组成的倒U形框架悬挂在空中。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MASP)©www.arquiscopio.com

透明的建筑立面为城市打开了一条景观长廊,让艺术品融入城市空间中。展馆设有玻璃电梯轿厢,无论是面向圣保罗大街的一侧,还是面向公园的一侧,都拥有绝佳的视线和景色。

公园一侧鸟瞰 ©Nelson Kon

莉娜·博·巴尔迪将支撑主体结构的柱子涂成鲜红色,拉长立面的垂直元素,以在视觉上减少建筑的宽度。玻璃立面和开放的视觉空间,使得主体十分轻盈,巨大的混凝土柱子和结构系统则沉稳厚重,两者形成戏剧化的对比。

顺着山坡展开的建筑体量 ©Nelson Kon

1950年,她和丈夫共同创立了室内设计杂志《Habitat》,其知名度随杂志的热销而逐步提升。

莉娜·博·巴尔迪创立的Habitat杂志封面 ©Habitat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设计建造的十多年间,莉娜·博·巴尔迪其他作品也大放异彩。1951年,她为自己和丈夫设计了私人住宅“玻璃屋”(Casa de Vidro)。这座房子在当时的巴西,已经获得了“理性主义艺术典范”的美誉。她采用大型落地窗户作为主设计,抬高整体建筑以适应倾斜的场地。

莉娜·博·巴尔迪为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玻璃屋” ©Nelson Kon

出于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对当地自然资源的热爱,她在房子周围种植了雨林植物,营造了树影婆娑的美景。植被经过精心规划种植,小径上装饰着石头和陶瓷碎片,让人心旷神怡。

室内外的空间过渡 ©Leonardo Finotti

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融入景观。在她的设计下,自然与建筑以辩证和渗透的方式相互联系,达到动态平衡。

“玻璃屋”室外景观,可见雨林植物 ©Nelson Kon

“玻璃屋”室外景观,可见雨林植物 ©Nelson Kon

同年她设计了著名的“碗椅”(bowl chair)。

展览中的“碗椅”及制作过程©Instituto Lina Bo e P. M. Bardi

“碗椅”草图,色彩丰富©Lina Bo Bardi

莉娜·博·巴尔迪坐在“碗椅”上 ©Instituto Lina Bo e P. M. Bardi

1958年,莉娜·博·巴尔迪受邀到巴西东北部的萨尔瓦多市(Salvador)进行教学和建筑设计。当地浓烈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了她:“相比里约热内卢那种以“车”为设计尺度的大城市,萨尔瓦多则更接近“人”的尺度。街道及众多的广场自然成为居住空间的延伸。”

莉娜·博·巴尔迪草图,萨尔瓦多旧街市修复 ©Lina Bo Bardi

在这里,她主持设计了巴伊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并策划了一系列展览。

巴伊亚现代艺术博物馆 ©www.arquitecturaviva.com

“伊比拉布埃拉公园中的巴伊亚”展览 ©arquitecturaviva.com

此后莉娜·博·巴尔迪辗转于巴西各地,并对当地文化展开研究,这些在她的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善于使用最简单的材料和形态来展现空间氛围,尤其是未经加工的混凝土材质,作品风格粗犷有力,比如1977年设计的庞培亚休闲中心、1984年设计的奥菲西纳剧院等。

莉娜·博·巴尔迪作品,庞培亚休闲中心(SESC POMPEIA)©Nelson Kon 

庞培亚休闲中心(SESC POMPEIA) ©arquitecturaviva.com

莉娜·博·巴尔迪作品,奥菲西纳剧院(Teatro Oficina)©Nelson Kon 

奥菲西纳剧院室内空间 ©Nelson Kon

莉娜·博·巴尔迪的建筑首先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不拘泥于思想学派的支配:现代的建筑手法、传统的建造技艺以及南美特色完美融合,在尊重传统创新中取得平衡。她去世后,“玻璃屋”变成了巴尔迪基金会和展览场地。

2008年经济危机后,莉娜·博·巴尔迪的思想引起大家关于文化、环境、历史遗产和建筑材料生产的广泛讨论。她在建筑领域的贡献、研究方法和思想对当代设计师影响深远。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