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专访丨三上建筑事务所所长益子一彦:创造有新价值的建筑

在今年2月举行的园冶杯国际建筑设计分享会上,日本三上建筑事务所所长益子一彦(Kazuhiko Mashiko)分享了精彩的图书馆设计。近日,益子一彦先生接受国际设计网专访,介绍了事务所的发展理念与目标,分享了个人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以及日本的独特建筑文化,并对年轻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些期望。

三上建筑事务所所长 益子一彦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创立已有80多年历史的三上建筑事务所,在最新作品特辑上提到他们的一个梦想是:由图书馆建筑迈向世界。三上建筑事务所在文化建筑、教育建筑、住宅、商业设施等领域都有不少优秀作品面世。

三上建筑事务所特辑《由图书馆迈向世界》(封面:砺波市立砺波图书馆平面图)

做建筑设计要有对神灵的敬畏

国际设计网:据了解,日本三上建筑事务所成立于1934年,已有80多年历史。一家建筑事务所如何能存在这么长久?

益子一彦:设计事务所是建筑师为实现自己建筑理想所必需的一个组织实体。在事务所建成时或许并没有将其持续性预想在内,然而,无论建筑师意图如何,已完成的建筑都会持续存在。因此,对于尚存的建筑,建筑师有必要维持自己的责任。这也正是三上建筑事务所持续存在的原因。

三上建筑事务所正门

不过,仅凭历史悠久并不足以确保设计事务所或任何企业的生存,关键还在于开发新客户。我是三上建筑事务所第三代总负责人,事务所从我这一代起,开始了积极投向更广阔领域的发展。随着市场的扩大,事务所的竞争水平也逐渐增高。

另外,事务所对建筑的理解以及从事建筑设计的手法,均随着每一代负责人的更迭而改变。在继承了事务所名称及其潜在精神的同时,半个世纪前的三上建筑事务所与今天的三上建筑事务所已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这也许亦说明了我们得以延续的原因。

项目会议

国际设计网:三上建筑事务所很重视建筑的“型”,请问益子所长对建筑的“型”是如何理解的?

益子一彦: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在中国留下很多作品的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在他的《造物主义论》一书中写道:“是古希腊造物主德米乌尔戈斯让人创造了建筑。”意思是说,建筑是人们奉承了神灵的旨意创造出来的。其实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亦与柏拉图的 “理念论”相一致。

日本是个多神教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自然界中的花、木、水、石里寄宿着神灵,大家一边生活一边下意识地敬畏着“八百万神”的存在。人们为了使这种存在尽可能地表象化,造就出了“型”。也可以说,理想的“型”应该是 “神灵赐予的东西”。然而,神灵们并不会将它轻易赐予人类。“型”也许是我们为了从神灵那里获得“型”而去为之努力的某种准则。

将超越需求的意识投入建筑设计中

国际设计网:三上建筑事务所设计了不少图书馆,益子所长还出版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等著作。在图书馆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兼顾图书的需求与人的需求?

益子一彦:若要在图书馆建筑上举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应当是自然光了。自然光含有紫外线,直射阳光非常容易令书籍封面褪色。然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感知建筑或空间并从中享受身心愉悦与感动,也正是因为有光的存在。当这种光是自然光时,那种感动与愉悦就更加明显了。

自从大英博物馆第六代馆长安东尼奥·帕尼兹与美国现代图书馆学之父梅尔维尔·杜威发明了书目分类法后,按主题分类便成了主流的书籍分类方法。我们今天搜索互联网的方式就是这种方法的延伸。我认为极少有可能会出现替代书目分类的方法。

同样,我也不认为人们对实体书籍的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诚然,新出版的读物会逐渐被电子书籍化,但即便因新的文本被数字化使得作为物质的书籍从书架上消失,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图书仍会保持现有的物质形态与我们一同进入未来。 

砺波市立砺波图书馆丨巨大屋面下的“一居室”图书馆

俯瞰馆内全景

图书馆迎来夜幕降临

因此,我们不可过分着力于满足人们一时的需求。不可否认,一时的流行趋势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而人们的情感很容易改变,需求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但与建筑的寿命相比,人们的一时需求可谓相当短命。因此,让建筑不过于建立在人的需求之上非常重要。我认为,将超越人类需求的意识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方才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不仅图书馆的设计如此,其他建筑的设计亦如此。

Librio行桥(行桥市图书馆综合设施)丨扭转与堆叠

Librio行桥正门

Librio行桥竖井大厅

国际设计网:三上建筑事务所也设计了许多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筑,在设计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

益子一彦:1960年代,随着日本人口的迅速增长,学校建筑亦呈雨后春笋之势在各地被建造起来。在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保障足够多教室的大背景下,达成数量上的目标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日本全国上下建造出许多形状相同的学校,千篇一律的教室平面图被揶揄为口琴型平面图。即使在学生人口已大幅减少、一所学校所承担的学区范围日益扩大的当下,陈旧的建筑形式仍残存至今。

我们并不是要改变日本的学校建筑形式。而是力求通过仔细观察当地实况,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建造不遵循传统形式的学校建筑。

以事务所最近建成的日立市立日高小学为例,就与以往的细长型教学楼不同,而呈矩形形状。我们在有效利用其占地面积小、内部移动距离短等优点的同时,通过设置两个中庭来确保不朝南教室的采光与通风。内部结构亦打破固有格局,在教学楼中央设有一个大型开放性空间作为学生们交流互动的多媒体中心,并以该空间为主轴发散性地将各科教室及办公室等布局在周围。

日立市立日高小学丨立方体学校

多媒体中心大厅

中庭与竖井楼梯交相辉映

我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地方特色进行诠释的理念,同样体现在下妻市立下妻中学的建设上。该校教学楼在位置与外观上突出了一条与当地特有景观相辅相成的“正门-砂沼-筑波山”的直线型轴线。同时,与旁边既有体育馆达成了一体化效果的折板状教学楼大屋顶,还起到了为孩子们上下学遮风挡雨的实际作用。

教学楼侧影丨砂沼前的筑波山

学生大厅主楼梯

教学楼大屋顶

国际设计网:日本是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在学校建筑等的设计中,你们如何确保抗震功能?

益子一彦:确保建筑的抗震性是我们最为注重的。根据日本的《建筑基准法》,对于设计在日本的所有建筑的抗震功能有着明文规定。然而,这部法律主要着眼点是在发生地震时对人身安全的保护,建筑物直至内部所有人员安全撤离为止不会发生倒塌是法律的最低准则。所以,它并不能为灾后仍在使用中的建筑物的安全性做担保。而三上建筑事务所建造建筑的前提是:即使发生地震,建筑不仅不会倒塌,同时还能确保其足够的抗震安全性维持日后的使用,继而达到将建筑作为资产得以保全的目的。

我们设计的所有建筑均配备有抗震元素(钢筋混凝土建筑则在抗震墙;钢结构建筑则在抗震支架)。一栋建筑,如果单纯仅为满足法律标准,仅用柱子来保证一定抗震功能即可。而通过配备完整的抗震元素,方才能真正确保建筑抵抗地震。虽然在设计过程中,抗震元素的配置会成为平面规划上的一大障碍,但我认为,建造具备抗震元素的建筑是在日本设计建筑的建筑师们的理性所在。

国际设计网: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方面,三上建筑事务所有什么进展和目标?

益子一彦:回顾历史,日本从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要数中国的文字。汉字来源于中国,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使用。佛教与儒教思想亦是如此,已成为了日本人道德准则的基础。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向中国提供一些扎根在日本的曾恩惠于中国而被当代中国人民遗忘的“something”,我会倍感荣幸。

建筑师的使命是创造有新价值的建筑 

国际设计网:据了解,益子所长每年都会出席母校的毕业生作品展,很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对中国学习建筑的青年学子和年轻设计师,您有什么建议与期望?

益子一彦:不仅对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年轻人,我主要有三点期望。

首先,我认为建筑是文化,建造建筑是在塑造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一座建筑一旦完工,暴露在公众面前,随之将会得到是美是丑、是新形态还是守旧派、有没有价值等各种评价。只要是建筑,就无法逃避这些评价。因此,我希望建筑师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使命是:创造有新价值的建筑。

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建筑谱系主要起源于希腊并以欧洲为主轴。

三上事务所设计的建筑也不是基于传统的日本建筑手法,而只能说是西方技术的延伸。近年来,引起中国人民关注的国内项目也基本都出自西方建筑师之手。

以西方为主轴的建筑谱系,只经历过两次重大革命。第一是哥特式建筑的出现,第二是钢材、混凝土及玻璃等现代材料的出现与相应现代建筑结构的发明。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处于现代建筑发展的延长线上。当然,如今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短时间内的结构分析成为可能,并将以前只存在于建筑师脑海中的想象可视化,提高了建造更现代更复杂建筑的可能性。然而就核心的建筑手法而言,仍然不过是水晶宫与埃菲尔铁塔的延伸而已。

最后,建议大家勇于挑战我们处理重力的方式。

建筑,作为一个真实物体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在地球上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固定于某地的物体。尽管各地如温度、湿度、雨雪、台风或地震等自然条件有所不同,但地球上的所有建筑都注定要与重力抗衡。这对古往今来所有的建筑都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未来,我们还会像建造宇宙空间站一样,在太空中进行建筑创造。到那时,将要克服更多我们在地球上一直忽视的如食物生产、氧气供应、排泄物回收等问题。希望年轻设计师能够不断接受这些挑战。

三上建筑事务所水户总部员工合影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