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江苏安徽两省联合发布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上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在江苏省政府发布厅举行。该规划由江苏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印发,是国家层面批复统一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包含哪些区域?

布局“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空间格局

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含哪些呢?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绍,南京都市圈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

依托这一空间范围,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因势利导、前瞻布局 “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一极”为都市圈龙头,即南京市,强化辐射服务和引领带动功能。“两区”为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加快同城共建和先行示范。“四带”分别为向上海方向的沪宁合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密切对接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沿江方向的绿色智造发展带,推进资源整合和绿色转型,增强对皖江城市带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南北方向的宁淮宣和宁杭滁两条生态经济发展带,畅通南北区域大通道,联动开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多组团”为都市圈内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共同发展。

聚焦同城化和高质量

2025年南京都市圈人均GDP超过15万元

根据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将“同城化”和“高质量”贯穿规划全篇,努力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高点站位,明确都市圈发展愿景。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重大战略为统领,着眼示范引领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系统梳理面向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优势潜力,研究提出“一高地一中心一区一圈”的战略定位,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和高品质宜居生活圈。结合战略定位,立足南京都市圈基础条件,着力体现现代化都市圈内涵要求,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分两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第一阶段是瞄准全国,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15万元。第二阶段是瞄准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协作共进

按照都市圈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聚焦同城化、高质量,坚持各扬所长、合作共建、共同发展,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明确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改革创新,构建都市圈建设制度保障。彻底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关键所在。针对都市圈涉及两省8市33个县市区、行政主体众多的现实困扰,充分依托南京都市圈三级运作机制,着力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进一步强化协商合作与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同城化发展”和“规划实施”两套机制。

具体是: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构建内外畅通立体交通网,建设“畅达都市圈”、“智慧都市圈”;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共建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和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产业协作方面,重点是支持发展地标性产业,积极引导产业错位布局、分工协作和特色化发展,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合作方面,重点是全方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高地,合力打造“开放都市圈”;统一市场方面,重点是全面清除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就业社保和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生态环保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打造绿色都市圈;城乡融合方面,重点是推动城乡要素跨区域合理配置,协同建设现代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合作推进机制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笪艺武表示,下一步,安徽将会同江苏方面建立合作推进机制,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断头路”贯通工程,改造扩容“瓶颈路”。推动沿江高铁合肥—南京—上海段开工建设,加快宁滁城际、宁马城际、来六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建成通航芜湖宣州机场。进一步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通勤能力,共同打造畅达都市圈。

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发挥南京都市圈资源禀赋,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家电等领域,强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完成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布局方案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全面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成功经验,深化管理体制研究,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路径。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鼓励与南京等地的高水平医院合作办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加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建设,开通跨省公交线路。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给。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协同推动环境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广滁河跨省水质生态补偿经验,落实石臼湖等跨界山体湖泊的协同治理,推进安徽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切实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绿色都市圈。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