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北京建筑大学张杰:像造汽车般进行城市更新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古迹与遗址理事会(ICOMOS)历史城镇与村落委员会(CIVVIH)副主席张杰

  “要关注现状”!这是张杰讲城市更新问题时刻意强调的一件事。

  张杰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古迹与遗址理事会(ICOMOS)历史城镇与村落委员会(CIVVIH)副主席。他长期从事城市与村镇遗产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营造等领域,具有丰富实操经验。

  4月28日,他在北京出席了“2021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系列活动及案例征集启动仪式”,会议间隙接受了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有关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采访。  

  张杰认为,城市更新要杜绝“外科手术式”的大拆大建,多运用一些“针灸式”手段,关注现状,解决现实问题。

  “既有城区更新改造中,要科学认识存量空间及其环境特点,这是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老旧小区改造、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的基础。”张杰表示,在过去平地起高楼的城市新区建设中,规划与设计有很大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在城市更新中,做规划与设计会面临诸多约束与考验。

  例如在进行某个胡同、某个小街区或某栋建筑升级改造时,设计者必须思考这里最需要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提升,通过改造能够实现什么,容积率等各项建设指标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看似简单,实则却需要设计者和建设者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突破;就好比设计汽车一般,既要考虑外观,更要考虑性能,只有好的性能才能够让用户满意。”张杰表示。

  摸清需求,对症下药只是更新发展第一步。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言,实施城市更新必须要学会算账。

  张杰说:“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在,城市更新每一项成本付出都要发挥作用,比如是否对居住区生活条件有改善,是否对商业区升级有帮助,是否对文化传承有支撑等等。这与我们过去搞房地产开发建设思路是不同的。”

  如果需求和成本能够通过时间和计算解决,那么城市更新对文化空间的塑造就是一件更为复杂和需要深入思考的事。“历史景观保护与提升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综合应对变化的一种手段。”张杰强调。

  具体该怎么做?张杰以景德镇御窑厂周边城市改造为例,阐述了历史城市景观保护与提升新路径。

  景德镇作为陶都,从宋代开始地理环境便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和陶业相关的各种遗址。如何为代表陶瓷文化1000多年历史的城市重新塑造城市历史景观,并适应今天的公众需求,成为了张杰和他的团队在进行老城改造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过去11年,张杰和他的团队研究历史、挖掘人文,针对景德镇御窑厂周边城市做了系列案例,无论是瓷业生产、交通、商贸、文化,还是和生活相关内容,他们均以功能组织结构为核心对景德镇历史城市景观进行了整体保护。

  张杰发现,御窑厂西北彭家上弄街区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官搭民烧”生产模式。街巷格局因“坯房—窑房—红店”生产关系形成了坯房围绕窑房建设,民居环绕在坯房外围的“窑房—作坊—民居”形式,其中还穿插着各行各业。

  但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各种原因,这些店都陆续被废弃了,空间序列和秩序也发生了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时,大量的平房、民居处于衰退状态。

  为了通过以城市历史空间剖面秩序来重新使历史景观得以彰显,张杰和他的团队对主要窑址进行了保护和修复,有的是原址保护,还有是按照自身特点和使用功能进行整治,将建筑分为窑房类、作坊类和厂房类,对这些建筑进行复建、维修,改造新建和维修利用。

  在改造新建过程中,通过配角原则和织补性原则,尽可能地尊重周边街区风貌环境与老地形,利用停车场设计契机,织补文化脉络,填补功能不足,提升片区的休闲活动环境。

  对坯房建筑改造时,采用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方式,内部保留传统坯房品架,外部塑造轻钢结构民居风貌。对于一些传统建筑,最大限度保证外观风貌与室内公共空间的形象格局。

  张杰说,“通过这样的更新,将时间痕迹和新的社会需求融合在了一起”。他还说,“城市更新是对既有空间体系综合性修复,目标应是空间与生活再次最大程度的耦合。”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