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傅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血脉相融”

ImageFetcher.jpg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想让城市具有生命力、具有灵魂,就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谈到如何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秘书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名城保护处原调研员傅爽可谓“如数家珍”。她自1994年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到原建设部规划司工作以来,近30年一直坚守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岗位。5月18日,《中国建设报》对傅爽进行了专访,与大家一起分享她对守护历史文化“根与魂”的见解和感悟。

上下联动——

充分发挥“地方经验”

“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推动,各地有大批热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同志以及专家、志愿者,他们活跃在一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很多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推动全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傅爽告诉记者。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千差万别,其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异,有的地方是亟待做好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工作,有的地方是亟待做好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工作,有的地方是亟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很难有“统一模板”。

为此,一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断凝聚各方力量,通过成立专家委员会等方式,协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让傅爽印象深刻的是,在1994年9月举行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原建设部联合其他部门聘请了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吴良镛、朱自煊等具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作为“智囊团”,时隔多年,这些专家当时提出的诸如“整体保护”等理念仍历久弥新。

此外,在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过程中,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她举例说,基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保护和管理的优秀经验,原建设部曾于1997年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在该办法中提出的例如“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持生活的延续性,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等原则,对当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傅爽表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近40年的历程可谓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她越发感受到全社会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专家为保护工作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奠定了名城保护工作的基础;一些地方同志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保护工作的认真探索和经验总结,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和实践。

相得益彰——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拆与建”“真与假”“古与今”……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始终是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关键”。

城市的乡愁记忆能否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相得益彰?傅爽认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永远是动态的连续过程,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组成部分,保护并不意味着不让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而是希望通过保护和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通过保护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保护和发展相得益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系统的努力也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傅爽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制度从无到有且日渐完善,保护对象逐渐扩展,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逐步配套,保护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各级保护资金渠道呈现多元化,保护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傅爽也谈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个别历史文化名城仍存在大拆大建和拆真建假的现象,甚至在古城中进行房地产开发;有的地方在历史遗存的修复中不尊重历史信息,使历史遗存的价值大打折扣;有的地方任凭保护对象长期闲置撂荒,不出资进行保护和整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修编和报批不及时、对历史建筑的认定不积极、保护资金匮乏等。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傅爽建议,首先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对保护工作的正确认识和重视程度。她认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成效与各级领导的思想水平和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领导有紧迫感、危机感,才能在发展的同时加大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出台相关规章、协调部署力量、投入保护资金,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

其次,在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时,要做好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摸底和遗存历史文化价值分析的评估工作,这是下一步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最后,要做好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包括相关法规的制定,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备案和实施监督,历史遗存的建档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保护工作重要性及正确保护方式的宣传及培训交流,引导公众参与,开展保护工作的体检和评估,设立专项保护资金,这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画上绣花”——

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

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将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和城市改造提升相结合,让居民在现代城市中诗意栖居,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非常好的契机。

傅爽表示,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推进,保护与发展之间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是互相促进、“血脉相融”。

她提出,城市更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短板,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设人文城市。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也是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结合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历史建筑和工业老厂房的利用,补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口,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通过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

在调研中傅爽了解到,一些地方将私宅改建成民宿、咖啡馆等,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社会发展;一些商业性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城市更新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既保留了街区建筑的传统风貌,又使街区成为旅游打卡地;一些历史建筑一改过去“为保护而保护”的方式,以“镶牙洗脸”等方式进行活化利用,既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历程,还能丰富城市的文化设施、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一些地方通过对曾经存在的河湖水系及园林的恢复和整治,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文化展示和运动空间;一些城市将老厂房改为文化活动空间。例如,今年2月,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北七筒办公区,通过改造后,其四号筒仓“睿馆”利用独特的结构优势,邀请了20余家机构参与到《发现·北京中轴线》展览,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中轴线的魅力。

除此之外,傅爽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城市功能需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可以让人民群众增加获得感、满足感。例如江苏省扬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一些闲置的房子,当地政府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周围小区居民存在一些迫切需求:如小学生放学后没有地方去、青年人创业租金高,当地政府以“收租储”形式,把这些房子以租赁的形式承接过来,完善部分基础设施后,一部分打造成“学生休息区”等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社区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另一部分由街道统一招商,招引社会资本,让有情怀、肯实干的人参与运营,打造成“创客空间”等,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历史文化底蕴。

傅爽提到,在新形势下,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也需要开拓和创新,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引进社会资本,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不断完善和探索保护工作的新思路,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