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观点 > 正文

规划师黄焕:未来城市应更具“容记率”

黄焕: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参与“长江新城” “长江主轴” “东湖绿道”等武汉市重点规划项目。其主持完成的《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ISOCARP)全球规划卓越奖,主持完成的《东湖绿道规划》受联合国人居署邀请,在全球人居大会上作为示范项目推广。

“街道就像城市的血脉,藏着最细节最有温度的场景,摄影是在瞬息的时光变化中定格这些场景。未来,城市规划也将从追求高容积率到追求记忆,即‘容记率’,以此留下更多积淀和人们深层次的共同记忆。”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的摄影个展《无观的自在——镜头下的街道叙事》正在武汉浮生艺术馆展出。从业26年,作为长江主轴、东湖绿道、中山大道等重要规划的负责人,他带着35毫米的“眼睛”走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日前,他应长江日报记者之约,讲述了作为一位规划师眼中的城市。

2021年,航拍镜头下的老武汉里份。

珞珈山街充满乐趣,是理想的街道

Q:您此次摄影展主题为“镜头下的街道叙事“,为何定位在街道?

我理解街道就像是城市的血脉血管,生活因街道更加美好,这和我的规划工作息息相关。例如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通过街道串联起的城市功能区,发挥了交通分流,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空间的作用。

Q:街道在您的人生轨迹中有特殊意义吗?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我从小在汉口的里份长大,放学后喜欢在天井巷道中游荡,闻到饭菜香味才着家。夏天的傍晚,在露台上摇着竹椅乘凉,听评书广播,直到露水沁出来才回屋。后来逐渐明白,这些露台、天井、内院和主、支巷,构成了里份空间的不同层级,也体现了从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过渡的序列性和领域感。这些空间再融入社区生活的自组织方式,它的流动性、自由性和安主性,不正是简·雅各布斯所推许的“街道眼”吗。多年后,当我开始研究记录这些“窄巷”时,才发现儿时的空间记忆始终萦绕于心。

Q:您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向读者传递什么内容或精神?

作家阿城曾说过,世俗是超出“观念”的,它其实是一种“无观的自在”,就是这次策展主题的源头。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向大家分享规划师眼中的影像力量。

Q:与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相比,规划师这一身份让您的镜头语言有哪些特别之处?您会更关注哪些方面?

规划师的镜头语言和传统摄影师有一些区别,它可能没有沙龙式摄影的美学考虑,会更加关注对空间的感知。在摄影过程中,我首先会想到城市设计的要素,例如城市边界、区域、地标、节点、路径等。

珞珈山街就是规划中典型的街道尺度,是理想的街道。在这样的尺度下,人与人是相互关照的,孩子们可以在街头放心嬉戏,交通进行了适度分流,片区中的功能业态和人的生活紧密衔接,街道是安全并充满乐趣的。

2008年8月,珞珈山街的“街道眼”。

里份是永不落幕的派对,规划要尽力留住共同记忆

Q:在展览中您提到“城市中最重要的是人,镜头下都是人的故事”,为何聚焦在人?

规划的主题就是以人为本,人们建造城市,城市也塑造人,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需要规划师去体会。城市规划工作要综合性考量不同人群的需求、目标,多想想城市能否为他们创造更多元、更包容的宜居生活工作空间。

Q:小街区的生活瞬息万变,如何通过镜头捕捉和展示街道中市民的日常呢?

现代摄影的经典理念叫“决定性瞬间”,规划师在记录观察街道时,同样也更注重城市的动态发展,我会尽量捕捉最细节最有温度的场景。

编辑:郝梦媛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