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张有华:设计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我一生的荣耀

  我叫张有华,今年虚岁八十一,年轻时学的是城市建设专业,来温州后,一直在规划部门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缘巧合之下,受命设计位于江心屿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也成为我一生最荣耀的事。

  设计纪念碑

  我其实是“赶鸭子上架”

  我是上海人,1965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新疆工作。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她是温州人,当时去支边。继老伴回到温州后,1984年下半年,我也申请来温州工作,当时是温州建委下属的单位,叫“规划管理处”。我大学的专业是城市建设,就是城市里搞道路、桥梁、下水道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这也算是干回了老本行。

  记得那是1987年,市里打算扩建江心屿革命烈士纪念馆,并在馆内新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和挺进师纪念碑,于是把设计任务交给了温州市规划局。时任规划局副局长的我当时正在同济大学读一个规划方面的培训班,接到单位领导的通知,说由我负责设计,真是既意外又兴奋。意外的是,我不是设计科班出身,以往也没有设计类似建筑的经验,这回“赶鸭子上架”,能不能做好,心中很有压力。兴奋的是,设计房子、道路的机会很多,而设计纪念碑的机会却十分难得,这是个光荣的政治任务。

  既然接受了任务,那就从零开始!培训班一结束,我就和民政局的同志赶到南京,细细考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设计陈列情况,心里有了底。回到温州后,又进行了多次实地查看,系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走访老同志,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就着针管笔、圆规、三角板、丁字尺、硫酸纸这些简陋的工具,我开始画设计图。因为有美术功底,准备也比较充足,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在多次修改调整后,我拿出了设计图。通过会审后,烈士纪念馆新馆和纪念碑启动了建设。1989年1月5日,新馆和纪念碑落成,并于当年国庆节试开放。

  两碑合一

  象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基

  民政部门最初的想法是建两座独立的碑,分别纪念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但是,江心屿烈士纪念馆场地有限,如果两碑并列两侧,则人们瞻仰礼敬一座碑时难免要背对另一座,显然不合适;如果前后排列在中轴线上,由于大门到馆舍间可供纪念碑矗立的纵深不长,对碑的高度会带来较大影响。根据这些实际原因,我们提出,两支队伍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都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建议两碑合一进行设计。

  这个理念得到包括两支部队老同志在内的各方面的一致认可。设计前期的最大难题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在有限空间内把纪念碑设计好,让它高大、肃穆、寓意深刻而富有视觉冲击,让人们在瞻仰时油然生出缅怀革命先烈浴血牺牲、珍惜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基于这些想法,我们确定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碑体用花岗岩石镶面,高15米,远望似两柄直插蓝天的利剑。碑上方正中,镶嵌一颗五角红星,象征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碑座四周用汉白玉贴面,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东西两侧是分别反映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革命英雄形象的浮雕。

  同时,我们把原先纪念馆的位置往后迁延,给纪念碑留出空间,让人们从大门走进来,就能以合适的角度自然仰望纪念碑。纪念馆的设计则秉持与江心屿整体环境相协调的理念,做了二层歇山顶仿古建筑的设计,二楼设回廊。设计中,我们注重保护原来的树木、古井等景观资源,并以合适的方式让它们更好呈现在市民面前。

  纪念馆和纪念碑建成开放后,我第一时间去了现场,看到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表示出认可和肯定,一颗忐忑的心才安定了下来。后来,每次有外地的朋友同学来温州,我都会带他们去江心屿看纪念馆,满怀自豪地做介绍。一直到现在,我和老伴一年里总要去一两次,逛一逛纪念馆,看一看纪念碑,那是我一生最珍贵的作品。

  口述人系原温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