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周福霖院士:一生只为建起震不倒的建筑

  优秀共产党员

  周福霖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主任,广东省/广州市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福霖院士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除了参与港珠澳大桥这个有着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广州塔、故宫博物院、昆明和北京新机场等举世瞩目的“中国造”,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周福霖院士为此奋斗了半个世纪。

  投身抗震减震研究源于唐山地震

  周福霖结缘抗震减震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受到的启发。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他在被毁废墟中发现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仅沿地面滑动约0.4米。据调查,这是因为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

  “如果只给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让房屋变‘柔软’,地震的时候让房屋柔性的滑动。”周福霖从滑动的房屋中找到灵感。随后出国留学的他,在1982年与导师一起做了一个隔震房屋地震震动台模拟试验——把安装隔震层的四层楼房屋模型放在震动台上,发现不隔震的房屋遇强震就被破坏,隔震的房屋却能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

  周福霖带着隔震减震新技术回国,1993年,在广东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这也是当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楼。在次年台湾海峡6.4级地震影响中,隔震楼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摇摆,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没有任何损坏,只是轻微摆动。联合国工发组织为此在汕头召开国际会议,向世界各国推广了这种技术,称之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世界上最安全的跨海大桥”

  几年前,港珠澳大桥工程设计团队与广州大学周福霖团队一起,对这座世界上最长的有地震断层穿过的跨海大桥,研究采用隔减震技术,解决抗震设计难题。经过详细计算分析,周福霖团队将隔震层设置在桥墩顶部。“8级地震不怕,9级地震也不怕。”周福霖称,经过隔震保护的港珠澳大桥,在防震上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跨海大桥”。

  在周福霖和他团队的努力下,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众多建筑已成功应用了隔震新技术;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某些珍贵文物也进行了隔震加固保护。此外,周福霖团队正在针对我国将要大量建设的近海桥梁、高铁桥梁、川滇疆藏地区跨河桥梁和隧道等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进行深入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为我国基本建设和各种工程的有效减震防灾作出更多贡献。

  倾注心血发展抗震中心

  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隔震技术,1994年,周福霖倡导在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建立以隔震消能与减震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工程抗震研究中心,2000年合并组建广州大学后,该中心改名为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10多年来,他亲自担任中心主任,为抗震中心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带领抗震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隔震工作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够完成的,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周福霖深感任务的艰巨,带领着团队开展了系列的工作。

  在周福霖的推广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3年的第一栋隔震建筑至今,二十余年来,中国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绝对数量已超过10000栋,位居世界第一。


编辑:gdphpcms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